×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

寒露养生要点 食补 吃什么-二十四节气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3-10-15 22:40:10  

【寒露时节的农谚】

1、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2、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3、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4、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

5、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6、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

寒露

【寒露不露脚】

  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最重要的是注意脚部的保暖,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热水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疲劳,同时还能提高抵抗力。

【仲秋防凉燥 多“蜜”少“辣”】

  寒露之后,寒凉渐重,多现“凉燥”。为防“凉燥”,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冬瓜、藕、梨、柿子等,这些果蔬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功效。同时,注意调节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防止过度疲劳和无节制的夜生活。

【寒露时节秋冻要分人 冻到肚脐易致寒邪入侵】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它是第一个提到“寒”的节气,天气开始转凉,民间有“白露白花花,寒露添衣裳”之说,中医养生方法却强调“秋冻”,它是有讲究的,并非人人适宜、时时适宜。

  秋冻适合体质较好的中青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老年人不适合秋冻。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大,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容易使人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患有慢性支气管病、哮喘病的人同样不宜秋冻,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即使适合秋冻的人,也不是说多冷都扛着,要视天气情况而定。气温平稳下降时,别忙着添衣,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呼吸系统疾病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一旦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该添衣服了,一味冻不但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容易感冒。

  此外,秋冻不能冻到肚脐,此处较敏感,寒邪容易入侵,引起腹泻。

寒露养生 顺应气候全面调整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所以养生的重点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时说,秋季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季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我在多年的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我建议大家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文章来源:http://www.zhmf5.net/zhongyiyangsheng/baojian/10044.html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