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讲义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0-07-31 17:52:57
黄帝内经讲义
从中医角度讲:睡觉的最好方位 并不是一定的 而是与季节有关。
可以参考易经、我国古天文、阴阳五行、以及子午流注的理论。人体睡觉的方位应该与“斗柄回寅”的循环理论相应 同时也与每个人的身体个体差异相结合。
一般来说:可以按季节来定方位:
1.春天----头东脚西 顺应木相 在东方
2.夏天----头南脚北 顺应火相 在南方
3.秋天----头西脚东 顺应金相 在西方
4.冬天----头北脚南 顺应水相 在北方
另外如果治疗和保健身体 更应顺应天时 可以对内脏有力 比如“皮肤有病,按中医 肺主皮毛 肺脏为金 在秋天“头西脚东”顺应季节的方向,可以加强治疗效果。当然这方面的还有很多 仅举此例简单说明 。
子午流注与12时辰养生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子时(23点至l点),胆经最旺。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由此可见胆的重要性。有些人随便切掉胆是轻率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l至2小时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反之,经常子时前不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特别是胆汁无法正常新陈代谢而变浓结晶,犹如海水中水分蒸发后盐分浓而晒成盐一般,形成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而“胆怯”。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最旺。人在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会出现嘴唇干裂或生疮。
巳时(9点至ll点),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才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人脾经。
午时(1 1点至13点),心经最旺。“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人大肠,精华上输送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
戌时(19点至2l点),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亥时(2l点至23点),三焦经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1、我们日常做事都知道要顺势而为,不可逆天而行,一天24小时每个时段该做什么都有“天”律可循。
2、《人体使用手册》一招三式要求“早睡”。因为错过这个时间,补也没法补了。晚觉晚,认为睡够8小时就好了,岂知此8小时非彼8小时,有着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巨大差距啊。人们一般夜里九、十点钟会有困倦的感觉,但熬到11点时又精神了,这就是胆经生发的缘故,但子时阳气的生发之力尚小,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子”为“鼠”,这时阳气虽小如老鼠,但异常活跃。因此,保证夜里11点前睡觉就是通过睡眠保养这点生机。
3. 寅时健康的人这时应该是深睡状态。一日之中寅时也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身体虚弱的人或老人这时会出现失眠或醒来,这是因为身体各部位对血的需求量增加,相应的脑子得到的血减少了,用中医的话说,就是只有“宣发”没有“肃降”了,生命自然就危险了,比如身体各部对血、气的需求量的增加,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这也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
4 巳时气血流注于脾经。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这也是吃早餐不会令人发胖的原因,如果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好的话,就可以顺利地消化和吸收。
5、知道了早餐非常重要。而且一定要吃好,吃饱!1) 吃饱,可避免上午7-11点脾胃没有可以运化的东西;并使下午1-3点小肠最佳工作状态的时候有可供吸收的营养到达小肠。否则我们的身体徒有高产能而无原材料,就白白浪费生产力了。2) 同时,怎么算吃好,也有了一个大标准:就是吃些滋补脾胃的食物。
6、晨起大便是身体好的标志。因为5-7点是大肠经活跃的时间。
7、中午最好打个盹,闭目养神也好。对练功者而言,正是练“子午”功的大好时机,而对我们无力主宰自己气血的人,只有睡眠最接近所谓的“心肾相交”了,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这是最能养精气神的时机
8.15点至17点,健康的人这时则是学习和读书的好时光,所以古人主张“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时由于气血容易上输于脑部,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又,太阳主管气化,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对养生很好。
9晚上5-7点的酉时则代表一天或一年的关门,此时身体所表现出来的病变都是肾的收藏功能出现了问题,而酉时发低热则是肾气大伤,尤其是青春期或新婚后的男子要注意这一点。
10戌时气血流注于心包经。中医认为这时人体的阳气应该进入了阴的界面,这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而心包经之“膻中”又主喜乐,通常人们会在这时进行晚间的娱乐活动
子:为十二地支的第一个序数,若配一月份而言,为农历11月,若配24节气而言,为冬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冬至阴至阳生,冬至节以后,逐渐夜短昼长,若配时辰而言,为23点~1点。
午:为十二地支的第七个序数,若配以月份而言,为农历的5月,若配以24节气而言,为夏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夏至阳至阴生,夏至节以后逐渐夜长昼短,若配以时辰而言,为11点~13点。
流:流经、流入。在此指人体的气血运行从子时到午时,再从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养生秘籍)
顺应阴阳气化是四季养生的奥秘。
春、夏、秋、冬该如何养生?
阴气在哪些地方最多?
阳气在哪些地方最多?
四季养生的秘诀——顺应阴阳气化
四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阴阳气化。人为什么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呢?因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
什么相应?阴阳气化相应。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那么,什么是阴阳?
要能做到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当然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阴阳。
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
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
阴阳产生于宇宙运动,具体是日、月的运动。
日、月运动产生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气的变化叫阴阳气化。阴阳气化产生寒、热、温、凉四季变化及昼夜温差。
讲到阴阳,那就必须提到 《易经》,《易经》 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一部 《易经》 就是讲阴阳运动、讨论阴阳哲理的书。
有这么一条真理:愈是简单的,就愈是实用的。太极图就是讲阴阳气化的最简单却又是最实 用的图示,它浓缩了 《易经》 最高深的阴阳哲理。
美丽的太极图由阴鱼及阳鱼所组成,如下图所示。
太极图浓缩了阴阳哲理,是阴阳运动的象征。
太极图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句话:阴阳平分天下。
说具体一点,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都是阴与阳的合抱体,它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的养生也要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那么,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
一天之中的子时 (夜晚23至1点) 、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阴极;而一天之中的午时 (11至13点) 、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阳极。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就是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阴转化。阴极之后,进入阳长阴消阶段;阳极之后,则又进入阴长阳消时期。卯时是一天中的5至7时,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时是一天中的17至19时,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简要言之,从子到午为阳时,从午到子为阴时。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
春 (风) 气通于肝。
夏 (火) 气通于心。
长夏 (湿) 气通于脾。
秋 (燥) 气通于肺。
冬 (寒) 气通于肾。
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 《黄帝内经》 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春天如何养生?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养神志以欣欣向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所以 《黄帝内经》 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 (到庭院中散步) ,以使志生 (使志气生发) 。
夏天如何养生?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要使气得泄 (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 (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正如 《黄帝内经》 所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怕阳光),使志无怒 (心情要愉快) ,使气得泄 (不要闭汗),若所爱在外 (多到户外活动) 。
秋天如何养生?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完谷不化的腹泻) ,奉藏者少 (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
所以《黄帝内经》说: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
冬天如何养生?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奉生者少 (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
所以 《黄帝内经》 说: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 (不要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必待日光 (多晒太阳)。
为什么说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
为什么要顺应大自然的阴阳气化养生?
因为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所以 《黄帝内经》 说圣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为什么要养阳?因为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春夏要养阳。
秋冬为什么要养阴?因为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秋冬要养阴。
阴阳是互根互补的,按照阴阳的关系,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秋冬养阴,也就是为了春夏的阳有根基;春夏养阳,那么秋冬的阴才有动力。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阴虚的人如何养生?
——阴虚的特征
阴偏衰,指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阴液不足,主要是肾阴不足,因为肾阴为诸阴之本。
阴虚则热,所以具体表现是:五心 (胸心、两手心、两足心) 烦热、骨蒸潮热,面红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盗汗 (夜里睡醒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导致阴虚的原因:主要是邪热伤阴,五志 (喜、怒、悲、思、恐) 太过,化火伤阴,久病体虚耗阴。
——对阴气的重新认识
阴气包括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类:病理性的阴是废物,是要排出的;而生理性的阴是人体所不可少的,因为阴为阳之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所以养阴确实重要。
水在养阴中更为重要。因为水是阴阳气化的基础,没有水,生命就不能继续。水是阴气之源,因此,不但应多喝水,还要吸阴气。
——阴气在哪些地方最多?
第一,海边、山林、河畔、高山。在这些地方进行锻炼,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阴气,无疑对长寿十分有益。
第二,接地气。这是养阴的重要方法。因为天为阳,地为阴,地是阴气的矿藏,所以接地气十分重要,这就是说,应该经常赤足,这样地气可以从足心的涌泉穴上升入体。
第三,北方。这是阴气产生的重要方向,所以阴亏养生要面北,以汲取北方阴气。
第四,夜晚,面向月光。因为昼为阳,夜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所以阴亏的人养生,在夜晚面对月光效果最好。
第五,低凹处。这是阴气较浓之处,因为高为阳,低为阴。住一楼的人也有好处,每天都能接着地气,因此寿命要比住高层的人长。
——养阴的饮食有哪些?
第一,长在水里的东西,如藕、竹笋、荸荠、菱角。
第二,生在向北、背阴处的食物,越冬的冬小麦,长在地里的地瓜、山药等。
总之,地气、北方、月光、低凹之处都属阴,是采吸阴气(所谓负氧离子)的有效地方。
阳虚的人如何养生?
——阳虚的特征是什么?
阳偏衰,指人体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阳虚则寒。人体阳气不足,主要为肾阳虚衰(命火不足),因为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
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对生命的重大意义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气,在古代写“”。即气寓火之意,火,就是动力。所以阳气有动力的作用。
阳化气,阴成形。无阴则阳无根,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先天之气,又称为元气,是生命的火种,藏于肾,又称为命火,命火极为宝贵。
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所以保护阳气、减少阳气损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
——阳气在哪些地方、哪个时辰最多?
第一,正午,日头当顶,立于庭院,脱帽,日精可从头顶百会穴入人体。
第二,站在高楼、高处面向南方,打开窗户,阳气可随光照从皮肤进入人体。
第三,日出时,面向东方,做深呼吸,阳气可从鼻孔及人身皮肤腠理(毛孔)进入人体。
第四,晴天,蓝天白云,立在旷野,做深呼吸,阳气可从口鼻进入人体。
总之,要去天气高、太阳光好、南方、东方、向光、高凸处去采吸阳气。
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中医对五脏养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1)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基之作,中华民族第一部养生宝典,第一部生命百科全书。《黄帝内经》提出了先进的健康理念——“治未病”,告诉人们养生其实很简单!养生就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国至今唯一一位黄帝内经博士后、中医文化养生专家张其成教授倾心解读养生经典,告诉您“怎么不得病”的秘诀,养护人身三宝精气神;轻松辨明自身体质,寻找最合适的养生方法;防治“七情”内伤;十二时辰经络养生;春夏秋冬养生精髓……本版摘录《养身大道》一书中第一、二章部分,此书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三大奇书”之一:《黄帝内经》我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中华养生文化的开创者:黄帝
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录的第一个帝就是黄帝,黄帝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距今已五千年了。但是五千年前还没有文字,那时候的黄帝是不可能亲自写下这本书的,所以《黄帝内经》是后人写的,是后人把从黄帝开始的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有关生命的思想汇集起来的,所以跟黄帝还是有着密切关系。究竟什么时候汇集的呢?我的师爷、中医泰斗任应秋先生认为,《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这个时期正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期(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高峰期,各民族不朽的经典大多是这时期形成的。根据我自己的考证,《黄帝内经》不少篇章是形成于这个时期,但最后汇编成书是在西汉,有的篇章甚至还要更迟一些。
黄帝在一生当中,打败了蚩尤,战胜了炎帝,最后统一了天下。黄帝统一天下以后,他想的是什么?他想的就是民生问题,黄帝最关注的问题就是人民的健康和长寿问题。社会统一了,人民安宁了,如果人民不健康,体弱多病,那么怎么能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国家又怎么能安稳?在《黄帝内经》里面,黄帝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关乎生命的大问题。表现了黄帝的仁爱、宽厚的心怀,对民生的关注,对生命的尊重。
黄帝不是向天神发问,而是向他的大臣们发问!他有六个医臣,就是掌管医学的大臣,其中第一位叫岐伯。岐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岐伯,从这个名字上看,他是诞生于陕西岐山,可是后来很多考古文献证明,他是生于甘肃的庆阳。据说岐伯小的时候就十分关注天文地理,考察山川水土,遍尝百草。岐伯尝百草是为了体会它有什么功效,能治什么病。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黄帝在统一了天下之后,就“问道于岐伯”。
《黄帝内经》基本上就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取黄帝问、岐伯答的形式。黄帝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对话体的经典。人们后来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所以《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因为它是中医的开创性著作,所以又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把我们的医道称为“岐黄之道”,把中医事业称为“岐黄之业”。可见岐伯和黄帝这两个人是我们中医药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很有意思的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原创著作,很多都是采用对话体的。比如说古希腊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对话集,还有中国孔夫子和弟子们的对话集——《论语》。《黄帝内经》也是黄帝和他的大臣的对话集。通过对话来了解我们生命的秘密,了解生命健康活到一百岁的秘密。
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内求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呢?有没有《黄帝外经》呢?
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学著作——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代医经有七部,第一部叫《黄帝内经》,第二部叫《黄帝外经》,还有《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还有《旁经》。只是《黄帝外经》和其他医经都已经失传,现在传世的就只有《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我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黄帝内经》的内求还用于养生,换句话说,养生要靠内求。
可是非常遗憾,纵观中国历史,很多人都走偏了,他们走的是外求的路子。在历代皇帝当中,很多人都是去找灵丹仙药以求得长生。秦始皇派徐福去海外找仙药,结果仙药没有找到,连徐福也一去不复返了。后来还有一些皇帝也去找灵丹妙药,炼外丹、吃外丹。结果呢?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位皇帝吃了外丹仙药而死。他们都忘了内求,忘了真正的上等药物正是体内的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
走进《黄帝内经》的神妙世界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
现代人为什么对内求这么陌生,有点不舒服,总是马上想到吃药?平常更是想不到内求。我把现代人不内求的原因归结为三个“不”。
第一是不愿意内求,不愿意内观,不愿意内炼。为什么?因为内求毕竟太困难了,你要自己往里看,我们长眼睛就是要往外看的,往里看能看到什么?往外看多容易啊,往里看太困难了。你看去照一个X光片,做一个CT、核磁共振,多容易啊,还要内求什么?内炼也很苦啊,买点药来吃多么简单,又何必要那么辛苦地自我修炼呢?可是请大家想一想古代养生大家、历代高寿长者,以及历代的名医、大德、高僧、高道,谁不是内求、内炼的。比如说李时珍就发现《黄帝内经》经络的秘密,经络就是内观、反观、向里面看才看出来。所以他有一句名言,经络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第二是不敢内求。自己内求,静下心来往里看,一闭上眼睛往里面一看,黑黑的,什么都没有。很容易出现幻觉,心中一紧张,就有点害怕,有点恐惧,所以不敢内求。
第三是不屑于内求。总是觉得内求是虚的。还不如买点药来吃,药物是实实在在的,吃了之后就有反应。内求要自己锻炼,自己调理自己的经络、脏腑、气血,这些东西存在吗?炼了之后有效果吗?一旦看不见,一旦没有立刻的效果,马上就否定它:肯定没有这些东西。
久而久之,我们现代人就越来越偏离了《黄帝内经》的思想,丢弃了这位伟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稀世珍宝。这是多么可惜啊!
让我们静下心来,一定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如果没有中医的庇佑,没有《黄帝内经》的庇佑,能够在历次瘟疫中战胜病魔吗?能够繁衍不息吗?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在治疗疾病,尤其是使人不得病、养生强身这些方面有着重大的效果。虽然很多人现在还抱着怀疑态度,甚至于反对它,否定它,但是这都无关紧要,只要来看一看《黄帝内经》究竟在讲什么,我们就清楚了。
《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记载了黄帝对于生命的第一个问题——古今健康长寿的重大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时代不同了,还是养生之道失传了?是天道的原因,还是人道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的人都会怪罪于外在的条件,认为肯定是现代社会已经与前大不相同了。实际上世道有没有变呢?岐伯的回答是世道并没有变,天道也没有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变化了,生活习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
有一句话:“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是“握拳而来,撒手而去”的,婴儿握拳是握着精气神,不让它外泄,可是我们成年以后却是千方百计在握钱、握权,握那些有形的东西,丝毫不放松。等到撒手的时候,才意识到手里实际上什么都握不住,可是这已经违背了生命之道,违背了养生之道。所以说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是看你手中掌握的是什么。
岐伯回答了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是养生总原则。上古的人都“知道”——了解并掌握天道、地道、人道——人的长寿之道、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养生之道是什么?其实就是这八个字,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个“道”,这个总原则,不是抽象的、虚空的,它就实实在在地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当中。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养生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做。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食饮有节。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是有规律,有节制的。
第二,起居有常。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起居要有常规,是不能搞乱的。
第三,不妄作劳。就是说劳动、运动应不过分,也就是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
第四,形与神俱。形体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前面三条主要讲的是形,这里主要讲神,讲形神合一,神离不开形,形也离不开神。形是神的依托,神是形的主导。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你可能会说了,这不容易吗?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吗?请注意,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我们是这样做的吗?我们是不是形成了这么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再看一看黄帝和岐伯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是不是这样?《黄帝内经》里是这样描述的,当时的人根本没有像古人那样,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酒为浆”,喝酒像喝米浆、喝汤一样。
“以妄为常”,把不正常的东西当做正常。“妄”就是不正常。比如说在饮食方面,把不正常的饮食当做很正常。比如说有的人把吃得很饱、喝得很多当做一种习惯,每吃必撑,每喝必醉,这就必然会出问题了。“醉以入房”,入房表面上指入房休息,睡觉,实际上是指行房事。不少人必定是喝醉了之后再进行男女交合、夫妻行房事。这不仅不利于夫妻的健康,而且对由此怀孕而来的孩子也是有害的。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有了各种各样的贪欲之后,就会慢慢地耗散其“精气”“真气”。看一看我们现在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当然这与我们现实生活、社会的竞争、社会节奏的加快是有关系的,但最关键还是欲望。欲望是耗散真气的罪魁祸首。“真”这个字特别重要,《黄帝内经》第一篇就叫《上古天真论》。大家都听说过一个词“天真”。天真烂漫,这一般都是指小孩子的行为,小孩子保持着“真”,“真”实际上是真气,真气就是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先天元气。保持元气是养生的关键。可是现在的人却不是这样,都在耗散人本来的那种真气,都不再“天真”了。
黄帝第一问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素问·上古天真论》
岐伯回答黄帝第一问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不知持满”,不知道保养精气,不知道使精气充满,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喜好,纵欲泄精。这也是很危险的。进一步就是不知满足,总是贪多,欲望越来越膨胀。
“不时御神”,不按时驾驭自己的精神,有悖于生活的节度。按时御神,就是要顺应不同季节、不同月相、不同时辰来调节心神、调节神气。
“务快其心”,只是追求自己心里一时的痛快,只要心里痛快,什么事都可以去做。
“逆于生乐”,对自己生命的快乐给它搞反了,跟黄帝所说的古代人的生活习惯根本不一样,违背了养生之道。
“起居无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平常的作息、劳逸,日常生活都没有节度,没有规律。
以上是说明不懂养生者的具体表现,正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导致自己身体不健康,所以过了半百就衰退了。
来看一看现在21世纪的人,跟《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当时那些不会养生的人的做法是不是一样?我常常诧异,怎么黄帝和岐伯把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说得这么准确,就像亲眼看到的一模一样?看来在对待生命的问题原本是没有什么时间差异的。
因此我们今天来学习、感悟《黄帝内经》,就不是仅仅在读一本古书而已。虽然时代前进了几千年,但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照样存在,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就绝不是过时的。
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法于阴阳
岐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总原则去做,我们就能够健康长寿,能活到一百岁。那么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法于阴阳”,就是效法阴阳。什么叫阴阳?阴阳有外在的阴阳和内在的阴阳,这是我们古代的古圣先贤给我们提出来的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阴阳的思想,阴阳之道。
外在的阴阳就是宇宙自然的阴阳,内在的阴阳就是人体内的阴阳。两者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就养生来说,是指内在的阴阳要效法外在的阴阳,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要按照宇宙自然的阴阳规律来做。
中医养生很简单,看病实际上也很简单。什么叫有病?有病就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治病就是要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叫阴阳调和。好多人以此来取笑中医,说你中医怎么就知道阴阳,就不知道别的东西啊?这种看法是十分浅薄的。“阴阳”里面有非常深刻的含义,这反映了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当然也反映了人体生命的本质规律。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法于阴阳,实际上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把握生命本质。
养生首先要效法外在的阴阳,也就是天地的阴阳。要按照一年中太阳的运行变化,一个月中月亮的变化,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变化,来养护我们的生命。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有一年的变化,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地球自转一周就有了一天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月亮绕地球一周就有了一个月中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一共有晦、朔、弦、望四种月相。四种月相就是两对阴阳。月亮正圆的时候为阳,月亮没有的时候叫阴。还有上弦月下弦月,也分阴阳。养生要效法天的变化、太阳和月亮的变化,比如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这就叫效法阴阳。这都是《黄帝内经》提出来的。
养生还要效法内在的阴阳。养生要内求,要往里看,在体内修炼。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阴阳,这个阴阳是与外在阴阳一一感应的,只要符合阴阳了,就能长寿,就能健康。
符合天道的养生方法:和于术数
“和于术数”,这里提出一个“和”字,这句话字面的意思阴阳天地是说要符合术数。术数就是方法、技术,方法和技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黄帝内经》养生是有很多数字的,它告诉我们一些方法,符合这些方法,就行了,这是总的原则。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和”字。实际上,“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以归结为一个“和”字。人只要“和”了就能健康,就能长寿。《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和”的思想。“和”字在《黄帝内经》里有大量的描述。这四个字表面上看是要跟术数相“和”。其实术数只是天地阴阳的具体体现,真正的“和”是跟阴阳的“和”。“阴阳和”是总原则,包含了精和神要和,身和灵要和,人与天要和。我将这个“和”字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人跟自然要“和”。也许我们会说:“这一点很容易,我怎么会与自然作对?”可是仔细想一想人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在破坏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这样的事我们还做得少吗?
第二,人和社会要“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不要什么事都看不惯,总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样的人怎么能快乐起来。
第三,人跟人要“和”。我们总是要与具体的人打交道的,每个人的性格、个性都是不同的,加上每天遇到不同的事,可能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烦躁,那你和他打交道时,可能会不顺利,不顺心。这时如果你心平气和,如果能为他人想一下,你就不会生气。至少你要想一下:我不能以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样久而久之,你就做到了人与人的“和”。
第四,人的心和身、形和神要“和”。心和身、形和神是不可分的,互相影响的,这一点不仅《黄帝内经》,中国其他经典里都是反复强调的。
这四点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具体表现。“和”了就能健康,“和”了就能长寿。当然如果不“和”,就不会健康快乐,也不会延年益寿。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故宫文化解读:太和·中和·保和
现在我们来简单地看一看一个充分体现“和”文化的建筑——故宫。很多人都去过故宫,在故宫的中轴线上,建有前三殿后三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有一个“和”字。太和、中和、保和,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养生文化的精髓,养生说到底就是要达到这三个“和”。
所谓太和就是大和,就是要最大的和,最大的和就是达到上节所说的四个层面的“和”,这样才能叫“太和”。“太和”是目标,是最高境界。“中和”“保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要做到太和,就必须按照两条来做:第一要中和;第二要保和。中和,就是要守中道。中医为什么要叫中医?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实际上不对。中医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和的医学,要把阴阳调成平衡、中和的状态,“中”是与邪相对的。一个人感受邪气了,就有病了。调到平衡、中和状态了,就没病了。
我们人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它们的关系呢?也要中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要把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放在一个中庸的状态下,不要过激也不要不及,那就达到了中和。
还有更重要的是要保和,要保持住这个“和”。一个人一天两天做到中和,并不困难,难的是始终保持中和。如果说今天按照“中和”去做了,而明天没有这么做,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同样达不到太和的境界,达不到养生的效果。我们要把“中和”变成一种习惯,养生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的习惯,按照这个“和”来做,我们都可以达到“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目的。
所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养生的总原则。
类别:黄帝内经讲义 | 评论(0) | 浏览(3) 调养心身 健康长寿2009年02月28日 13:45古往今来,健康长寿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如今不少传染性疾病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
心身医学体系在国际上发展迅速,具有广阔的前景。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心身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协调阴阳,和谐天人关系
人类健康根植于生态健康,生态健康就要求人们维护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顺四时而适寒暑”等,旨在维护人与自然的阴阳协调。
中医提出了四季养生法,如春天是天地万物生发的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缓缓散步于庭院,舒展形体,活动筋骨,保持情绪舒畅,勿抑郁恼怒,衣服不宜骤减,与春天之“生”气相适应;夏天是天地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炎炎烈日,不发怒,不过食生冷食物,劳逸适度,多饮水,保护人体的阳气,与夏天之“长”气相适应;秋天是万物结果和收成的季节,天高气燥,阳气渐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精神安定宁静,情绪不宜躁动,神气不宜妄泄,多食清凉生津之品,衣服不宜骤加,与秋天之“收”气相适应;冬天是天地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晚起,不要扰乱阳气,使精神内守,保暖避免寒气的侵袭,适当服用进补的药物和食物,保护人体的精气,与冬天之“藏”气相适应。
二是要求维护、优化生态环境。这是当前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我国近年来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其意义深远。其实,中医学中拥有丰富的整体生态医学思想内容,《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了中医学主张积极的健康观,强调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作为养生追求的首要任务。
形神兼养,调节心身关系
形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因此养生必须形神兼养,以协调心身关系为宗旨。养形,就是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津液等。养形内容包括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适寒温、动筋骨等。所谓“形宜动”,即形体经常要运动,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都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生命的活力在运动中得以勃发,否则生理功能将会逐步退化。中医有许多养形方法,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气功、导引、散步、叩齿、提肛以及各种功法,至于现代的运动方法更是不胜枚举,而运动的关键是因人制宜和持之以恒。
养神,指调摄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中医尤重养神。养神的方法很多,我归纳为五句话:
1、调控人生的欲望: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人的欲望难以彻底满足,欲壑难填是苦恼的根源之一。节制欲望是中国古代养生家智慧的结晶,只有淡泊情欲,才能“归心于虚,凝神于静”,“抱神以静,形神自正”。《内经》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2、处理好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古人说:“仁者,爱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其最高境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3、保持良好的心境:热爱生活,自得其乐。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发现。无所事事,可以使灵魂生锈,热爱生活,生活中充满着快乐。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
4、学会积极的认知:品味人生,苦中寻乐。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需要慢慢去品味,无论痛苦和快乐都只不过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来自不合理的认知。我们应该提倡积极的认知方法,那样生活中就会充满着快乐。
5、以德冶养心身:“仁者寿,智者乐”,根据调查,凡是长寿老人,大多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良好,家庭和睦。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完善人格,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动而中节,养生贵在适度
裘沛然先生曾经提出“养生贵在识度与守度”的观点,“度,是衡量一切事物轻重、长短、多少的统称,后人引申为处理事物最适当时为适度。度,包括理度、法度、制度、气度、节度等,做人的一切,都得有个度,养生也不例外。”
裘老说,孙思邈提倡饮食应达到“饥中饱、饱中饥”为最合适,就是饮食之度;汉代华佗主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就是劳逸之度;《内经》载: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竭精气,就是房事之度;《论语》曰:“惟酒无量不及乱”,就是饮酒之度;另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悲欢之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理财之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精神文明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做人之度。
道法自然,健康寓于自然之道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混沌无形但可以感知,其特点是“无为而无不为”。对于养生来说,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如果一定要探求健康长寿之道的奥秘,那么健康长寿之道法于自然而然。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千方百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但是却很少有长寿的。其实,人不必刻意地去追求健康长寿,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容、淡定、坦然地面对生活,品味人生,乐天知命,诗意地活在真实的生命感受之中,那么你必将拥有和谐人生,健康长寿就悄然地不期而临。
中医论心身健康
天地人三才一体。中医学认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中阴气与阳气相结合产生了生命体,所以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遵循着同一规律。因此,中医学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以分析考察其机能状态,结合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近代心身医学强调指出,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征,人类疾病和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机体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一观点与中医学天地人三才一体观点十分吻合。
形神合一。中医认为,形与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形”指形体,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等;“神”指生命机能,包括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人的生命(神)本于父母两精(形)的结合,形神俱备乃成为人。明医家张介宾对形神关系作了精辟的概括:“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形神分离意味着死亡。
心总统形神。中医学认为主导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是心。中医所说的“心”,与现代解剖学中心的概念迥异,它包括主宰血脉运行的“血脉之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神明之心”(包括脑的功能)。现代心身医学的生理病理学基础是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理论。近年心理生物学研究确认,社会心理因素主要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作为中介机理而影响躯体内脏器官的功能。中医将心作为调节心理、生理活动的最高统帅,把形、神整合成统一的整体,这是中医对心身理论的独到见解。
健康是和谐状态。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内经》提出一个“和”字: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三是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概括地说,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心与身和谐、气与血和谐。此三条内容,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躯体无异常、心理活动正常、能适应外界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中医八卦:五行明星逐个数
“五”这个数字在中医里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以至于在中医看来,世间万物都可以用“五”来划分: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一个“五”氏家族。
词解相生相克相生——相互滋生、促进、助长。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相互制约、抑制、克服。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密不可分,没有生,就没有长,即便是孙悟空,也得有块石头;而没有克,大家都不受约束,就会疯长无限。所以相生相克的平衡拿捏得好,万物才能正常存在,身体才可良顺安康。
五行指点—木
属木的时令是春季。春天和风煦日,万物复苏,正是草木生发的时机。
属木的器官是肝、胆、眼睛。
属木的情志是怒。
属木的味道是酸味。
属木的食物是青色食品。
工作过于辛苦时第一要维护的就是肝脏。因为肝是身体里集中藏血的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就得玩命储血。五行本来是按肝→心→脾→肺→肾这个方向相生的,肝过劳虚弱,心、脾、肺、肾都进入波及范围,而且过劳积累的怒气也会伤肝。所以加班时的零食不妨准备一些酸味的,比如话梅。
如果木系某个器官感觉不舒服,可以多吃一些属木的青色食物。它们对应人体的肝脏及胆,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
推荐食物:白菜、包心菜和菠菜等各式叶菜
五行指点—土
属土的时令是长夏。这是指在夏天中干热过去,开始下雨的一段时间,此时暑热多湿,正是万物蔬果生长的时期,与土性相应。
属土的器官是脾、胃、口。
属土的情志是思。
属土的味道是甘味。
属土的食物是黄色食品。
长夏多雨,是一年中最湿的时期。湿气过多会伤害脾胃,脾胃受伤影响食欲,所以盛夏季节我们总是没有胃口。这时候在饮食上就要“多甘多苦”,多吃甜的食物能补充脾气;按五行来讲,属火的心滋养属土的脾,多吃苦味强心的结果也是健脾。
土系器官出现问题,对应的是黄色食物。脾、胃在人体中扮演着养分供给者的角色,它们调理好了,气血才会旺盛。
推荐食物:橙、南瓜、玉米、黄豆、甘薯
明星推荐:刘德华
他最爱吃珠豆花生,就是那种最普通、完全没有油炸过的花生。华仔说小时候家境贫困,很难吃上珠豆花生,现在虽然已不是昔日的穷小子,不过对花生还是情有独钟。华仔的这个喜好除了习惯之外,从健康计,也很合理。花生是黄色食物,味甘气香,能健脾胃,正好给华仔这种拼命工作的人调理脾胃。
五行指点—火
属火的时令是夏季。夏季万物茂盛,气候炎热,如同播火。
属火的器官是心、小肠、舌。
属火的情志是喜。
属火的味道是苦味。
属火的食物是赤色食品。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心属火,火性很热而且向上蔓延。这时候容易上火,心绪不宁,心跳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养心。除了多吃养心食物之外,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肾克制心火,冬季好好补养肾气是个有远见的方法。
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通常这种颜色给人的感觉就是温、热,它们对应的是同为红色的血液及负责血液循环的心脏,气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虚寒体质人更可以多吃一些。
推荐食物:红豆、红枣、胡萝卜、红辣椒、西红柿
明星推荐:郭可盈
体态纤瘦的郭可盈其实是一个十分馋嘴的人:“我很喜欢吃东西,尤其喜欢嘴里嚼着东西时的那种感觉,很有满足感。”不过她的吃哲学是以简单为原则,她最喜欢吃西红柿,觉得有营养又好吃。她的选择无疑具有医生的专业水准,西红柿这类红色食物可以补心,心脏血液充盈了,自然精力十足。
五行指点—水
属水的时令是冬季。冬季万物蜇藏,冷气袭人,冰封大地,与水性相合。
属水的器官是肾、膀胱、耳。
属水的情志是恐。
属水的味道是咸味。
属水的食物是黑色食物。
外餐过多会伤肾,这可是我们最在意的器官。大厨做饭共同的特点就是油大盐大,这样更下饭更香。可是咸味属水,和肾一族,适量是有益的,过度是糟糕的,如果同时面色发黑,确实肾脏不妙。
此时最应该多吃黑色食物。这些食物对应的是肾脏及骨骼,经常吃能帮助和肾、膀胱、骨骼关系密切的新陈代谢正常,使多余水分不至于积存在体内造成体表水肿,有强壮骨骼的作用。
推荐食物:黑豆、黑芝麻、蓝莓、香菇、黑枣、桂圆、乌梅
明星推荐:林志颖
为了使演出更真实,他在许多武打戏中亲自上场,同时他还是个职业赛车手,所以在排戏和赛车中,小林同志都尝过骨折的滋味。不过他爱吃巧克力,每次外出时,行囊里最不可缺的就是它。当他说“宁可食无肉,不缺朱古力”时,他的骨骼也会笑开花儿吧。这种黑色食品有固肾强骨的功效,对这个多动的“小旋风”最合适不过。
五行指点—金
属金的时令是秋季。秋天西风萧瑟,万物凋敝,符合金性。
属金的器官是肺、大肠、鼻。
属金的情志是悲。
属金的味道是辛味。
属金的食物是白色食品。
秋天最应该保养的是肺,最容易出现的病痛是咳嗽,这是五行中的精神影响。秋天帽落西风,草木开始枯萎,很容易让人感时伤月,心情抑郁。悲属金,跟肺同源,过度悲伤就会造成肺损伤。
金系食物对应的主要是肺脏,大多是白色食物。它们性情偏平、凉,能健肺爽声,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强化新陈代谢,让肌肤充满弹性与光泽。
推荐食物:洋葱、大蒜、梨、白萝卜、山药、杏仁、百合、银耳
明星推荐:谢霆锋
他有先天的哮喘,虽然一直用药物控制,但是仍无法根治,所以平时随身都会携带药物以防万一。而且他在饮食方面非常注意,尽量少接触酒这样的辛味食物,多吃白色食物以滋润肺脏。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五行原理
什么是五行呢?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那么有病就要有药医,下面就把我们公司最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增建口服液介绍给大家,它具有既神奇又看似平淡的功效。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 底。
五体: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从五志来看: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
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肾:恐则伤肾.惊吓刺激肾功能,膀胱内气功能不好,您就说:吓得屁滚尿流.
五味:
肝功能不好的人少吃酸的,美味不可多用.
心脏功能不全的人少吃苦的,苦味入心,苦的在血管里不易流动.
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甜食,甜味入脾,影响消化.
肺脏功能不强的人少吃辛辣的食物,辛辣入肺.
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咸的,咸味入肾,咸味过重伤肾,美味不可多用.
五色
肝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青.
心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红(高血压的人脸色发红)
脾胃不和的人脸色发黄,无光泽.
肺脏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白(结核的病人过午发烧,脸色发红)
肾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黑,因为肾过滤毒素的.如肾脏不好,毒素虑不出去,反射到脸上,所以脸色黑.
肺,大肠为金. 肝,胆为木. 肾,膀胱为水. 心,小肠为火. 脾,胃,胰为土. 五行相克相生.治疗疾病不可单一入手.其方法(包括调养),每种疾病至少二十五种,应择优,排好顺序.分阶段治疗.
人体的发病因素
1.情绪 人是有思维,有感情的,人的情绪变化会对健康有明显的影响.2.气候 气候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又一因素.3.饮食 (1)偏食 (2)伤食 (3)停食 4.滥用药物. 5.环境污染 主要指水质,空气,噪音.
五脏的生理(肾)
肾 中医认为肾的功能是藏精, 生髓, 生骨, 为生育发育之源, 又主纳气, 主水, 开窍于耳及二阴, 其华在于发. 1.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2.肾主生殖.3.肾主水(泌尿).4.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5.肾纳气 人体呼吸虽然是肺所生,但吸入之气必须纳于肾.6.絡膀光.7.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的生理(肝)
肝 中医认为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1.主免疫,肝有解毒功能.2.肝藏血,肝是血液的储存器,向心脏供血.3.主谋虑,考虑判断事情的能力与肝胆有关.4.主筋,其华在于爪.久走伤筋,筋伤肝衰.5.开窍于目 由于肝胆经络走向眼睛,肝胆有病变会影响眼部.6.消化 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支肠,帮助肠道消化吸收营养.病变出现上逆苦水,消化不良,胃胀,腹胀.7.络胆 出现胆结实,胆囊炎等.
五脏的生理(脾)
脾 中医所指的脾,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而言,脾主晕化通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于唇.1.脾与胃有经络关系,胃是容纳与腐熟食物.脾是吸收输送营养到心,肝,肾,胃,肺,大脑和四肢.2.脾生血 主运化,它将营养输送到血液中. 3.脾通血 脾脏有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能力.4.脾主肌肉 脾健康肌肉发达有力.5.脾主四肢 功能好,四肢有力.6.脾向全身控制提供水液.脾脏输布功能紊乱全身浮肿.7.络胃 胃寒则脾湿.
五脏的生理(肺)
肺 肺是宰相,开窍于鼻,配合心控制全身,也参与意识活动,忧悲易伤肺.1.主呼吸.2.通调水道.水道不通会出现浮肿.3.主皮毛 皮毛感受到气温,疼痛首先反射到肺.4.络于大肠.
五脏的生理(心)
心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为人体血液动力所在,并认为心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是推动血脉运行的脏器,属火,是泵.它的功能出现问题,整个五脏六腑都出现问题.2.主思维 每个脏器与神经都有关系.古人把神赋予心,由阴气,阳气相互作用而成,精神体现人的意志.把魂赋予肝,魂是随着精神而活动叫灵魂.如:痰迷心窍---癫痫(西医).3.心主汗,汗为心之液.过多的流汗会导致心脏衰竭.自汗,盗汗,手足潮湿也说明心脏有病变.4.心开窍于舌 心有病变在舌反映出来.舌为心之苗.心血不足舌质淡白,心火旺(上)则舌质红,甚至舌体糜烂.心血淤滞舌质紫暗或现瘀点,瘀班.5.络小肠 心有火使小肠受热,受热的水分进入膀胱.出现尿痛,尿涩,尿热甚至尿血.
六腑的生理(胆)
胆附于肝. 内藏"胆汁",胆汁注入大肠,促进食物消化.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关.惊悸,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症状,也从胆方面治疗.胆病:呕吐苦水,胆液外溢身,面目发黄等症状.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六腑的生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1.胃 胃主主受纳,腐熟水谷. 中医称胃:山谷之海.胃谓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不衰病愉快. 2.小肠 小肠分清浊. 清为精养.浊为糟粕. 吸收精养,经脾输送身体个部分利用,剩余水.下输膀胱.小肠病变,影响消化,小便异常. 3.大肠 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物.大肠虚:肠鸣,大便泻等.大肠实:大便秘等. 4.膀胱 膀胱是人体水的代谢器官之一.津液通过下焦阳气,而为尿排除体外.5三焦 三焦总司人体汽化,水谷精微生化精养,水液代谢.上焦司呼吸主血脉,谓气.中焦熟水谷,吸精养通肺化生营血.下焦分清浊.
五脏的病变反映
1.肾:腰酸腿痛,腿沉,小便不顺,下肢浮肿,头晕,耳鸣,性冷淡,高血压,不育症,结石,炎症,关节痛,呵喘不止.2.肝 :口干苦,耳鸣,聋,偏头痛,手脚抽筋肝区痛沉,易怒,多疑,恶心,呕吐,易感冒,经期不正常,行走不稳等.3.脾:口臭酸,食欲退,爱睡,头身沉重,皮肤瘙痒,胃反酸,隐痛,口,鼻,牙出血,便血,大失血等.4.肺 呵喘,咽干,多痰,浮肿,口鼻皮肤干燥,呼吸无力,大便干稀不定.5.心:胸闷气短,心率不齐,胸心痛,失眠多梦,多汗,眩晕,口舌青紫,心悸,口舌生疮.
五脏病变脸部的反映
1.肾:颧骨到耳之间,到下巴为肾反射区.2.肝:鼻梁中段和两侧为肝胆反射区.3.脾:鼻子尖是脾,两侧是胃.4.肺:前额和两眉中间是肺.5.心:额头,两眼间是心,心血官反映区.6.小肠:鼻翅到眼外角是小肠.7.大肠:鼻翅两侧大肠.8.脑:两眉间.9.生殖系统:上下嘴唇.10.心 压力:印堂上. 突发变化有病变,颜色发白,黑斑,红,脓包,红丝等.
内分泌(激素)
1.甲状腺:喉部.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基本生理过程. 2.甲状旁腺:棕黄色大豆大小的小体.调节钙代谢.不足,血钙下降,手足抽筋.亢进易骨折.3.肾上腺:4.脑垂体:生长素.催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促激素.5.松果体:7岁后萎缩,具有抑制性成熟.6.胰岛腺: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7.生殖腺.激素,黄体(女).
不要保持一种姿势
人体的坐、卧、站、走、看、思六种本能,不能劳累过度,否则会影响健康。
久坐伤肉:长坐不动,血液停滞,会使臀部以及下肢肌肉纤维萎缩,引起肌肉伸缩无力。同时长坐还影响消化器官正常功能,形成消化不良,胃满涨气,食欲不振,导致胃疾。
久卧伤体:长期卧床不起,嗜睡不动易使新陈代谢功能低下,精神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疲倦不堪,全身无力。
久站伤骨:长站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流上行回流不畅,极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和足部麻木,还可出现足背面浮肿。由于长站,关节僵直,关节不活,腰背酸痛,重者还会引起关节炎的发作。
久走伤筋:饭后散步,对身体有益。但徒步长走,会造成下肢关节韧带过度疲劳,引起韧带拉伤等症状,尤其是老年人更易产生此类情况。
久看伤血:看书看物时间过长,会使眼肌和视网膜疲劳。眼肌麻痹,视物不清,模糊重影,中医称曰“目瞩肝”、“肝藏血”,故谓之肝血不足,长看伤血也。
久思伤神:长思会头晕痛,影响睡眠,造成神经衰弱等症。
并不令人费解的五行学说
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有不少人反对该学说,或言之为封建糟粕,故弄玄虚;或说其牵强附会,不符科学。对我而言,五行学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思维工具,用来学习中医,方便顺手,就像我们吃面条用筷子好使,何必非要换成叉子呢?
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下面简单说一下“五输穴”各自的含义。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xing)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俞”(shu)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肺经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倾泻而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少商穴和隐白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上,如鱼际穴和的大都穴。俞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太渊穴和太白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经渠穴和商丘穴;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尺泽和阴陵泉。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对于这些属性,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府”。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以及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述其皮毛,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试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不要着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学中医,一定要一点一点渗透进去。中医的精髓,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需要灵感,需要领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宽大的胸怀。
类别:黄帝内经讲义 | 评论(0) | 浏览(1) 从五行的角度查找脏腑的病因2009年02月27日 16:24从五行的角度查找脏腑的病因根据宇宙八大规律规律之一“五行生克制化律”,在五行之间,都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微妙关系。我们生命的各维层之间也同样存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制化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五行生克制化图
1、从五行的角度查找脏腑的病因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按照上图箭头所指五行的顺序,逐一相生,隔一相克。按照这一生克规律,在特医临床实践中,无论是诊病治病,都可以从五行生克的程序上进行诊治。
例如:一个人腿痛,是由于腰椎和尾椎不通引起的,腰椎和尾椎不通,又是因为肾不通,肾不通根又在肺上(金生水),肺不通根又在脾上。一个腿痛的问题,结果查找到脾上,这样才能找到根本的病因。如果从表象上看,病虽然是在腿上,但是,如果只从表象上来治腿,就不会取得较好的疗效。只有从五行的生克关系上去查找病因,才能从根本上准确地找到病根。治病的程序也是如此,要想治好腿部的疾病,可能先要从脾治起,然后治肺、肾,最后才治腿。
又如:对于心脏病患者,心属火,木生火,要想治好心脏,就先要查肝(肝属木),继续查肾(水生木)。所以,要想调好心脏,也可能先要治肾和肝,最后才治心脏。这样才能取得较彻底的疗效。
2、把“五行生克制化线”与“生命层次控制线”融为一体的辩证施治
前面我们已经讲述了“生命层次控制线”的辩证施治程序,在此又讲述了“五行生克制化线”的诊治程序。下面讲的是,如何把这两条线融为一体的辩证施治方法。
(1)五行在脉轮层次的应用
通过特医临床实践证明,人体最重要的脉轮位置都在脊椎两旁的俞穴上,所有的经络和内脏都由这些俞穴对应的脉轮所控制。比如,心俞控制着心经及心脏;肾俞控制着肾经及肾脏。如果想治疗心脏,首先要治通心俞及心经,这是按照“生命层次控制线”的程序来治疗。如果把“五行生克制化线”与“生命层次控制线”融在一起运用,从俞穴这个层次上就得出以下程序:
例如,心俞(火)不通,要查测肝俞(木生火)是否通畅,肝俞如果也不通,还要继续查测肾俞(水生木)是否通畅。
又如,肺俞(金)不通,先要查测脾俞(土生金)是否通畅,如果脾俞也不通,还要继续查测心俞(火生土)等俞穴。
治疗的程序也是如此,如上例心俞不通,就可能先要把肾俞治通,然后治通肝俞,最后才治心俞。
(2)五行在经络层次的应用
当所要治的脉轮通畅之后,按照“生命层次控制图”的程序,下一层次是调理经络。在一般情况下,当脉轮通畅之后,它所对应的经络就会自然通畅,如果还不通,此时就需要再对经络进行调理。调理经络也同样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线”的生克关系来调治。
例如:肺经(金)不通,按照五行的相生关系应该查测脾经(土生金)是否通畅,如果不通,还要继续查测心经(火生土)是否通畅。
对于经络的治疗也是按照五行的相生关系来逐一调治。比如上例,肺经不通,按照查测后的结果,就可能先要调理心经,再调理脾经,最后再调理肺经。这样治疗方法,等于在疏通河道时,只有先疏通上游,然后再疏通下游的程序,才能得到较好的疗效。
在我们的饮食中,五味也对应五行及五脏,辣味入肺,咸味入肾,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甜味入脾。根据这一原理,当肺埸能过高堵塞时,就应该少吃辣椒,如果仍多吃辣椒,就易加重病情。如果脾脏不好,就应该少吃甜食,如果仍多吃甜食,就易加重病情。其它各味皆应如此注意。
另外在判断病因时,还要考虑到心理对应五行的关系,例如:脾有病,一般是因为思虑过多或爱吃甜食,以及心脏有病,火不生土;肝脏有病,一般是因为爱生气发怒或爱吃酸食,以及肾脏不好,水不生木;心脏有病,一般是因为爱紧张、提劲或爱吃苦味食品,以及肝脏不好,木不生火;肺有病,一般是因为爱悲伤或爱吃辣椒,以及脾脏不好,土不生金。还有平时饮食经常过量,造成实火,由火克金,气往上顶,肺气不能下行,引起咳嗽、咽炎以及痰多,如有这些现象,以节食或辟谷疗效较快;肾有病,一般是因为肺有病或爱吃过咸的食品;以及胆小常受惊吓,恐惧;还有就是淫欲过望,房事过多;另外就是打一些消炎针造成的肾衰。
以上讲得虽是“五行生克制化线”,但同时又与“生命层次控制线”融合在一起进行诊病和治病,这就是从多维层全方位的角度来处理疾病,而不是哪痛治哪。这种辩证施治的方法,可使人类在诊治疾病的领域里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人体气路循行线
在特医临床中发现,人体的各个脏腑都会自动产生不同的气和光。一但某个脏腑堵塞不通,这个脏腑之气就运行不畅。而且还发现,人体的内气是按照后升前降的循环路线运行的。当把人体的肾气调出之后,肾气就会自动沿着脊背向上运行。当把人体的肺气调出之后,肺气就会沿着胸腑部自动向下运行。因此,在人体中形成了一个后升前降的气路循环线。在这个气路循环线上,无论哪一个部位不通,就会造成这个气路循环线的不顺畅。
临床中还发现,在这个气路循环线上,最重要的是肾和肺,肾气向上行,肺气向下行。因此,肺气和肾气是决定人体气路循环运行的关键脏腑。
临床中还发现,肾脏出来的气是凉气,心脏出来的是热气,这一凉一热的两种气只有达到平衡时,人体的体温感觉才能平衡。如果心气过热,肾气较虚,人体就会造成阳盛阴虚,产生热症上火。如果肾气过望,心气过虚,人体就会产生阴盛阳虚,形成寒症。根据以上临床实践证明,人体气路循环是否能够通畅运行,与各脏腑之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人体气路循环线上,如同一环形的水渠,无论哪一个部位堵塞,都会造成这个循环线的不畅。因此,要想使全身各部位都能保持通畅无阻,就不能只从某一个部位的通与不通来考虑问题,要从这个气路循环线的整体来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才能得到全身的通畅。这也是一种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哪痛治哪的表象和局部的处理。
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在治病的时候,不仅要把“生命层次控制线”和“五行生克制化线”融在一起来处理疾病,而且还要把“人体气路循行线”也融合在一起来处理疾病,这样才能在全方位多维层的高层次上全面地处理疾病,使疾病得到全面的控制,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在此基础上使疗效得到巩固。
综上所述,使我们在原来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路,这对于人类防治疾病思路方面,会由此而产生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跃,理的突破就是思维的发展,理通法自明。将会在此抛砖的基础上引出无限的玉成。
展望未来,人类在防治疾病方面,必将会形成中、西、特三医结合的医疗体系,在世界完整医学体系的组合中,将会使人类在医疗方面得到更大的收效和福报。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五行疾病与脏腑
五行疾病与脏腑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是身体的精、气、血所对应的部分的不谐和引起的,在内是脏腑,在外是肢体。八字中 干支五行生克中,干支太旺或不及,都是发生疾病的内在 原因。
金主刀刃、刑伤;水主溺舟水而死;木主悬梁自缢; 或遭毒蛇猛兽侵噬;火主夜眠颠倒、蛇伤、汤火伤;土主 山石崩压、泥陷墙崩。
天干与内脏腑相关。有诗为证:
甲肝乙胆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 P> 庚是大肠辛属肺;壬是膀胱癸肾藏。
天干、地支与外肢相关。有诗为证:
甲头乙项丙肩求,丁心藏胁己属肚;
庚系人脐辛为股,壬胫癸足自来求。
子疝气;丑肚腹,寅臂肢,卯目手,辰胸背,巳面齿,午心腹,未脾胸,申咳疾,酉肝肺,戌背肺,亥头肝。肝乃肾家苗,肾乃肝之主。肾通于眼,胆藏魄,肾藏精,心藏神,脾藏气。
【木】命见庚辛申酉多的人,多见肝胆之疾,易惊、虚、怯、痨、呕、血、头眩目昏、咳喘、头风、脚气、瘫 痪、口眼歪斜、风症、筋骨疼痛等疾。外主眼疾、皮肤干 燥、发少、损伤之患。女亦主坠胎、血气不调等。小儿夜 惊啼、急慢惊风、咳嗽等。《经》云:筋骨疼痛,盖因木被金伤。
【火】命见水及亥子旺地主小肠心经之患,内则颠疯、惊风、斯哑、心痛、口舌生疮、潮热发狂;外则眼浊或失明、小肠走气、毒疮坏血;小儿痘疹;女人经血不止等疾。火命性燥。
【土】命见木甲寅卯于旺乡,主胆胃经受伤,内则反 胃、气噎、鼓胀、泄腹、黄肿、不能吃东西、呕吐伤脾;外则皮肤干燥和小儿疳积、脾疾、口舌生疮、左手有毛病 ;土性主温,多则淹滞,面色黄、精神不振。《经》云: “土虚乘木旺之乡,脾受伤论。”
【金】命见火及巳午于旺乡,主大肠肺经之病,主咳欧、 哮喘、呕吐、肠风痔痿、胆怯、失魂落魄、易疲乏、外则 皮燥、烂鼻、鳞背、脓血等病。《经》云:“金弱遇火炎 之地,血疾无疑。”
【水】命见土及四季旺月,主膀胱肾经得病,内症有遗精、白浊、盗汗、虚损、耳聋、伤寒、感冒;外有牙痛、疝 气、偏坠、腰疼、肾气淋漓、吐泻疼痛等疾;女人有胎崩 、白带等。水性属寒,面红或黑。《经》云:“下元冷疾,只缘水值土伤。”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是身体的精、气、血所对应的部分的不谐和引起的,在内是脏腑,在外是肢体。八字中 干支五行生克中,干支太旺或不及,都是发生疾病的内在 原因。
金主刀刃、刑伤;水主溺舟水而死;木主悬梁自缢; 或遭毒蛇猛兽侵噬;火主夜眠颠倒、蛇伤、汤火伤;土主 山石崩压、泥陷墙崩。
天干与内脏腑相关。有诗为证:
甲肝乙胆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是大肠辛属肺;壬是膀胱癸肾藏。
天干、地支与外肢相关。有诗为证:
甲头乙项丙肩求,丁心藏胁己属肚; 庚系人脐辛为股,壬胫癸足自来求。
子疝气;丑肚腹,寅臂肢,卯目手,辰胸背,巳面齿,午心腹,未脾胸,申咳疾,酉肝肺,戌背肺,亥头肝。肝乃肾家苗,肾乃肝之主。肾通于眼,胆藏魄,肾藏精,心藏神,脾藏气。
【木】命见庚辛申酉多的人,多见肝胆之疾,易惊、虚、怯、痨、呕、血、头眩目昏、咳喘、头风、脚气、瘫 痪、口眼歪斜、风症、筋骨疼痛等疾。外主眼疾、皮肤干 燥、发少、损伤之患。女亦主坠胎、血气不调等。小儿夜 惊啼、急慢惊风、咳嗽等。《经》云:筋骨疼痛,盖因木被金伤。
【火】命见水及亥子旺地主小肠心经之患,内则颠疯、惊风、斯哑、心痛、口舌生疮、潮热发狂;外则眼浊或失明、小肠走气、毒疮坏血;小儿痘疹;女人经血不止等疾。火命性燥。
【土】命见木甲寅卯于旺乡,主胆胃经受伤,内则反 胃、气噎、鼓胀、泄腹、黄肿、不能吃东西、呕吐伤脾;外则皮肤干燥和小儿疳积、脾疾、口舌生疮、左手有毛病 ;土性主温,多则淹滞,面色黄、精神不振。《经》云: “土虚乘木旺之乡,脾受伤论。”
【金】命见火及巳午于旺乡,主大肠肺经之病,主咳欧、 哮喘、呕吐、肠风痔痿、胆怯、失魂落魄、易疲乏、外则 皮燥、烂鼻、鳞背、脓血等病。《经》云:“金弱遇火炎 之地,血疾无疑。”
【水】命见土及四季旺月,主膀胱肾经得病,内症有遗精、白浊、盗汗、虚损、耳聋、伤寒、感冒;外有牙痛、疝 气、偏坠、腰疼、肾气淋漓、吐泻疼痛等疾;女人有胎崩 、白带等。水性属寒,面红或黑。《经》云:“下元冷疾,只缘水值土伤。”
心为首 掌理身心活动
舌象望诊 辨认心血管疾病
记者?鼣宝仁/报导
至于心脏,向来为被认为人体最重要的脏器,现代医学将心脏比喻为人体的马达;借着心脏压缩的过程,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细
胞,因此心脏机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身体各部位器官。
李威练表示,中医对心脏的看法,除了做为供给血液的器官外,更认为「心为一切之主」,不但主导血脉运行作用,还是人体生命活动与精神思维的重镇,心血充足与否是影响个人思考、记忆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常用以增强学习记忆的「天王补心丹」,就是以「补心」为首。
除了供应脑血循环外,中医认为思虑与情绪也会影响心血供应状况,例如心情沉重、感觉「心痛」时,往往出现胸口闷痛的症状,现代医学发现情绪是影响血压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医学则早在数千年前即有类似记载。
「心开窍于舌」,舌头的形状、色泽、舌苔等情形,都与心脏的变化有关,近代中医学者更研究发现,从舌象的望诊即可辨认心脏血管疾病的变化,例如出现青绛舌现象,代表心肌缺氧、血液循环不良,即连脑中风的前兆,中医也可藉由舌象的望诊发现征兆,进行防治工作。
心血运行顺畅与否,还须藉助足够的「气」来协助。中医认为人体的元气须经过肺的出入敷布,而中医所称肺脏,除了肺叶之外,还包括所有呼吸系统及皮毛。邱戊己表示,肺与心、气与血相互作用,密切联系,肺气的运行,与血液的调节有关,因此人体的气血是否充足,可从心肺功能的检测窥见一斑。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为目的,遵循阴阳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各种方法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如果您也想增强体质、颐养生命、延年益寿,那就赶快行动,牢记文中的养生要点及相应的经典语录吧!
1.男女有别
经典语录:男子属阳,性多刚悍,以气为本,又多从事体力劳动,耗气较多,故养生调适多以益气固阳为主;女性多柔弱,以血为先,养生调适宜补血而养阴。
2.人生有序
婴幼儿期
经典语录:鉴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养护其“稚阴”、“稚阳”为要,即饮食用药忌峻猛,慎用过于寒热之剂,药量宜轻而病愈即止。
青壮年期
经典语录:此期可耐药物,故调摄当视个人体质之偏而调理阴阳。
老年期
经典语录:女子四十九岁左右,男子五十六岁左右,便开始进入生理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的老年期。老年人的调摄,当以补为主,时时顾其正气,方能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顺天时以养生
经典语录:一年四季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时序,生物界顺此阴阳消长之机,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节律,人亦当应之而护养阴阳。
4.按月亮盈亏而补泻
经典语录:中医认为,人体阴阳、气血、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月满时阴阳气血多实,则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则应少服攻伐峻猛泻下之药。
5.随昼夜晨昏而调摄
经典语录:清晨至日中阳气生而盛,应顺之而养阳,应在清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使气血调畅,有助阳气生发;日暮至夜半,阳敛而藏,人当少做劳事,无扰筋骨,以顾护精血而养阴。
6.按体质差别而补养
经典语录:不同的食物可以引起体质的不同,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都存在体质上的差异。体质的差异概括起来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其摄养的原则,当辨体质之差别而补益阴阳,视个体之异,或补阴为主,或益阳为要。补阴助阳,益阳以配阴,就能“源泉不竭”,“生化无穷”,健康长寿。
7.饮食养生须五味调和
经典语录: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凡养生者,无不以脾胃为根本,调摄之要,当健脾益胃,而饮食调摄又是健脾益胃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饮食调理时要注意忌饥饱、莫寒热、宜清淡、避生冷、细咀嚼这些比较容易操作的事项。中医认为,饮食之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因此,饮食养生须五味调和,方能滋养五脏之气,否则饮食过于偏嗜,则会导致营养不足,诱发多种疾病。
8.运行气血多运动
经典语录:人之气血,贵在升降出入有常,运行不息。故善养生者,必调和气血,使之周流不息,而运行气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运动。中医运动养生的内容极为丰富,种类甚广,方法极多,如气功、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按摩、散步、慢跑、登山等。中医对运动养生锻炼讲求意、息、行动的和谐统一,即意守、调息、行动的协调统一。同时,强调运动养生也要讲究适量,不可过劳,否则会有害于健康。
9.平性怡神养天年
经典语录:人之情志活动,与气机密切相关。情志调畅,有助于气机平顺;情志不舒,则气机紊乱或郁闷。养生旨在静神,怡情养神、清心宁神、逐扰安神、怡情畅神、平性怡神.
10.上工治未病
经典语录:治未病有两种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二是既病防变。因此,一旦患病,不可讳疾忌医,以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标签: 中医养生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十二时辰保健
子时:胆经当令
子时是指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个时候是胆经当令。“当令”就是当班的意思。
胆经从人的外眼角开始,一直沿着人的头部两侧,顺人体侧面而下,一直到脚的四趾。生活当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们晚上吃完饭以后,8、9点钟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点就清醒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习惯11点以后开始工作。还有的人到了夜里11点总想吃点东西,在屋子里找点食,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阳气开始生发了,所以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最好在11点前睡觉,这样才能慢慢的把这点生机给养起来,人的睡眠与人的寿命有很大关系,所以睡觉就是在养阳气。
子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春天把生发之机养住了,一年都好;少年时把生机养好了,对一生至关重要;子时把睡眠养住了,对一天至关重要。
丑时:肝经当令
丑时是指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候是肝经当令。如果要是养肝的话,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你的肝就养不起来。如果一夜一夜地打牌,是养不起肝的。
在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而这个时候叫丑时,丑时是什么样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这个时候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是你要有所收敛,你不能让它一下子就生发上去,所以一定要让它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
所谓升中有降,用一个比方来说:大家都看过九龙壁,看龙图就会发现,升龙的头都是降下来的,降龙的头是升上去的,就是所谓升的东西你一定要有降才可以,生发的东西一定要有收敛,而收敛之中也一定要有生发,这就是中国学问,非常灵活,不能只有生发没有收敛,只有收藏而没有生长,都是不可以的。所以要想养好肝血,1点到3点要睡好。
寅时:肺经当令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这个时候是肺经当令。中医的经脉也是从肺经开始的,现在所谓的正月也是从寅时开始的,这就告诉我们一天真正的开始是从寅时开始的。
人体的气机都讲顺其自然,也就是从肺经开始的。这个时候是阳气的开端,所以这个时间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时候应该是3点到5点,这个时候恰恰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老人为什么到这个时候容易早醒?实际上就是气血能量不足了。
给大家提个醒,一般老人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话不提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病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张早上锻炼。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其生发好了。
卯时:大肠经当令
卯时是指早晨5点到7点,这个时候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中医有一个句话特别有意思,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了才有大便。肺是阴主内,大肠是阳主外。中医有事没事都会问二便(大小便),这个千万别大意。其实,在中医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情况,问大便就是要知道你心肺功能如何。比如心血旺的话,大便是成型的,而且是很粗的,所以小孩的大便和老人的大便是不一样的。小孩的大便又粗又大又长,可是到年老的时候,都拉得特别细。当大便特别细的时候,说明心肺特别差,这就叫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肺功能好的话,大便功能就好。吃泻药治疗便秘的方法是错误的,它消耗了人体很大的元气。
辰时:胃经当令
辰时是指早晨7点到9点,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胃经是人体正面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是胃经的问题,其实膝盖疼也是胃病,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病,这些地方都是胃经循行路线。现在很多女孩子长青春痘,想治疗的话实际上也要从胃经治。通常长青春痘的年轻人喜欢吃冷饮,损伤的就是胃气。
从子时开始到卯时,实际上是人体的重新再分配,这时候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如果不吃早饭,长期下去对人体的损伤非常大。
记住晚饭要吃少,而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去吃饭、去睡觉就不容易生病。很多人把晚饭当成正餐,忽略了中午饭和早饭,这都是不正确的,一定要吃早饭,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
巳时:脾经当令
巳时是指上午9点到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
那么脾是什么呢?脾的右边是一个卑鄙的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丫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在五脏六腑里,脾就像个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们五脏六腑这个大宅门就都不舒服了,就会得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说糖尿病什么的。
还有肌无力的问题,不要小瞧它。到了老年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些这样的症状,都有点肌无力。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大大的三角眼,老了就是一个小小的三角眼,这就是脾虚弱的现象。嘴唇滋润、丰满,脾的运化功能就好。脾功能好的话,这个人的肌肉就会很发达。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肿等问题,都属于脾病。
午时:心经当令
午时是指中午11点到13点,这个时候是心经当令。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子时和午时,午时的特点就是午时一阴生。
一上午的运化全是阳气,这个时候就是一阴生。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
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
天地在变,我就不变,我就歇着。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趴一会儿,歇一会儿对身体有好处。
午时属相是马,马的性子非常烈,马属火。我们的心就像一匹烈马,永远努力工作着,因此一定要善待它啊。所以在这阴阳交替的时辰,人最好处于休息状态。
未时:小肠经当令
未时是指下午13点到15点,这个时候是小肠经当令。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就是饮食的营养价值要高,不见得要多,一定要好,午饭的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如果吸收不好的话,就会在人体形成垃圾。比如说有些女人长了蝴蝶斑,这就是典型的小肠有病,这靠美容是没用的,按西医的说法是内分泌问题。
心和小肠相表里。表就是阳,里就是阴。阳出了问题,阴也会出问题,反之同样。心脏病在最初很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有的病人每天下午两点多钟就会胸闷心慌,可到医院又查不出心脏有什么问题。因为小肠属于阳,是外边。外边敏感的地方出了问题,里边的心脏肯定也会出现问题。如果下午二三点钟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你心脏的问题开始显现了,因为脸红是一种心火外散的现象。因此,这时的红光满面不是好事。
申时:膀胱经当令
申时是指下午15点到17点,这个时候是膀胱经当令。膀胱经是很重要的经脉,在中医里号称是太阳。它是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比如说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是阳虚,是太阳经虚的相。后脑疼也是膀胱经的问题,而且记忆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经有关的,主要是阳气上不来,上面的气血不够,所以会出现记忆力衰退的现象。
千万别把膀胱经理解为储尿器。申时在12生肖里是猴子,猴子是上窜下跳的,是可以上窜下跳的经脉。所以古代讲“朝而受业,夕而习复”,这个时间段是学习的好阶段,如果是正常人,这个时间段的判断力应该非常好。
有的人也许会说“我这个时候就是难受”。这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酉时:肾经当令
酉时是指17点到19点,这个时候是肾经当令。我们中国人对肾最为关注。肾主藏精。什么是精?打个比方:精就像“钱”,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变现。人体细胞组织哪里出现问题,“精”就会变成它或帮助它。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它是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一种物质。当你需要什么的时候,把精调出来就可以得到这个东西。比如你缺红细胞,精就会变现出红细胞。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元气藏于肾,元气是我们天生带来的,也就是所谓“人活一口气”。这个元气藏在哪里?它藏于肾。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而身体自有一套系统,经脉要是不通畅的话,吃多少补品都没用,不是想补就能补进去的,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
肾精足的一个表现就是志向。比如:老人精不足就会志向不高远,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远。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肾精。
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是指晚上19点到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什么是心包呢?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人应在这时准备入睡或进入浅睡眠状态。
心是不受邪的,那么谁来受邪呢?心包来受邪。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你心脏跳得特别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去。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从脏走到腑,所以当你懂得经脉就可以治疗这类病。
心的外围专门负责心的一个功能叫“喜乐”———“喜乐出焉”,心包经又主喜乐。所以说句实在话,人体在这个时候应该去有些娱乐。
如果你觉得中指发麻,那就是心包出问题了,因为心包经走中指;如果你觉得小指发麻,那是心脏有问题。另外,大拇指为肺经所主,所以大鱼际发青就是肺寒。老年人一方面要多观察手指,也要多活动手指,对身体会有好处。
亥时:三焦经当令
亥时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这个时候是三焦经当令。在中医里,三焦经是个很特殊的概念。
什么是“三焦”?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一般说来,人体心肺属上焦,中间脾胃属中焦,肝肾属下焦。“三焦”的性质是温曛的,如同小火,就是说我们的人体要保持一个不温不火的一个度,那就是“三焦”。而且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
亥时的属相是猪,猪的形象是什么样?吃饱了哼哼唧唧就睡,也就是说到了亥时人就要享受,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人才有可能孕育新的生命,才可以让子时的阳气生发。所以在亥时我们就要休息了,让身体和灵魂都沉浸在温暖的黑暗中,让生命和身体在休息中得以轮回。
这就是我们一天24小时里的12时辰养生法则。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极难救治或不可救治的面相
师付讲,作为一个大夫,不管你治好多少人,但不能把一个人治死!!,治好一千个一万个人,也许无多少感恩戴德,但是只要治死一个,那你则有可能一辈子赚的钱都不能够还债,故古医即云:“不知生,先知死”,这是每个医者必须首先记住的!
凡出现以下“死”相之一者,即应小心。
1:印堂、鼻尖、两雚都出现黑色,三日难过。
2:头发干枯直立,难过15日。
3:青气自发际直下印堂,不论病之轻重,在60日死,到鼻梁则一个月死,到人中则难过七日。
4:从印堂似有一道白线入耳、鼻着,也是死症。
5:年寿枯黑、枯白或深青色,必死无疑。(注:气色,是第一眼的直觉,千万勿细看)
6:额黑、头重、项硬、眼下视,亦属不可救治之人。
7:重病日久,瞳孔定住不动,将死也。
8:整个鼻子都枯槁发黑,亦不可救治。
9:命门(耳前)连鼻中有白色横贯或紫黑色皆死。
10:人中有黑气入口,也将死。
11:口角干,白黄,七日难过。
12:唇青舌黑如猪肝,十病九死。
注:气色,是第一眼的直觉,千万勿细看,细看则无,全凭灵觉而断,要自信。
五色养五脏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根据五行(木、火、土、金、水)学说,把自然界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绿、红、黄、白、黑)与众多的事物属性联系起来。说明人与大自然的关联。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中,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界的植物五颜六色,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生长,为万物之灵的人提供了食物来源。人体五脏与大自然的五色有着密切的关联。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五种颜色(绿、红、黄、白、黑),各入不同的脏腑,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同颜色的食物,它养生保健的功效是不尽相同的。不同颜色的食物,属性也是不相同的,归经也不同。
往往口感的喜好代表身体对某类元素的需求。换句话说:喜欢常常就是需要。比如:你的胃里有火,你吃辣椒和生姜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辣,难受。反之,你就会觉得很好吃,吃了舒服。因为辣椒和生姜都是温性食物,起除湿与发散风寒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观察自己的所需所缺,适时补充身体的需求。要学会辨别寒与热,分清阴阳。
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有的老师说:他(她)有脂肪肝、高血脂,就是喜欢吃肥肉。这种喜欢太过,喜欢得出了毛病的情况,你就要控制某些喜欢的食物了。再喜欢的食物,也只能适当地吃,适可而止.
五色对五脏的滋养
《黄帝内经》中说:绿色养肝、红色补心、黄色益脾胃、白色润肺,黑色补肾。以大家常吃的绿豆、红豆、黄豆、白豆、黑豆为例:
五豆的功用:
绿豆的功效: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
红豆的功效:性平,有清热解毒、活血排脓,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等,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黄疸等症。有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
黄豆的功效:性微寒,能活血通便、解毒祛风热、益气补脾,入脾经
白豆(饭豆)的功效:性平,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脾、和五脏、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频数,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
黑豆的功效:性平,调中益气,活血解毒,治消胀,下气利水,止汗药物,入肾经
绿色养肝
常见绿色食物 绿豆、菠菜(最养肝的菜)、西兰花、黄瓜、丝瓜、芹菜、韭菜、青辣椒、茼蒿、莴笋、白菜、荠菜(长沙话叫:地菜子,有清火降压作用)、油菜、四季豆、豆角、空心菜(长沙话叫雍菜、四声音)、木耳菜、绿莧菜、萝卜茵、青菜、苦瓜(最去心火,能分泌胰岛素)水果等。
红色补心
常见红色食物 红豆 红薯、胡萝卜(最保护眼睛的蔬菜,健脾、保肝)红辣椒、红枣、番茄、山楂、香椿、草莓等
黄色益脾胃
常见黄色食物 黄豆、牛蒡(最善清理脾胃火,可以加红白萝卜一起炖骨头汤喝)、脚板薯(最善治疗口腔溃疡的极好食物),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韭黄、南瓜(产生胰岛素,治疗消渴症),苹果、蛋黄、粟米、玉米等
白色润肺
常见白色食品,白豆、冬瓜、梨、白萝卜、银耳、藕、百合、茭白、莲藕、米面、豆腐、花菜、竹笋、淮山、凉薯等。
黑色补肾
常见黑色食物 黑豆 黑米、黑芝麻、黑木耳、核桃(不是黑色,但是是补肾的食物)、紫菜、海带(也是润肺食物)
千年养生之道顺应自然,通晓阴阳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循环更迭,一日之中昼暖夜凉的不同,广阔天宇中风霜雨雪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技能,而一旦外界环境的影响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病理性变化。
马王堆医书用“阴阳”二字总揽自然。竹简《十问》皇帝问于天师曰:“万勿(物)何得而行?草木何得而长?日月何得而明。”天师曰:“玺(尔)察天地之请(情),阴阳为正,万勿(物)失之而不继,得之而赢。”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喻燕姣认为,“阴阳为正”是指宇宙自然界的规律以“阴阳”变化为主导,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受到其制约,违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就无法延续生存,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就能够兴旺有余,切实依照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而生活起居,就能调理好生活,永保身体健康。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
马王堆医书载:“酒食五味,以志治气。目明耳聪,被(皮)革有光,百脉充盈,阴乃×生。”正常的饮食五味,能滋生气血,充盈百脉,滋润皮肤,甚至连肤色也与饮食有关。对于怎样选择食物,马王堆医书也有一套理论。《十问》主张常吃韭菜和禽蛋等物,“草千岁者唯韭……目不蔡(察)者,食之恒明;耳不闻者,食之恒聪;春三月食之,苛疾不昌,筋骨益强,此胃(谓)百草之王。”《十问》还赞同适量饮酒,认为“酒者,五谷之精气也”,有“入中散流”行血活气之功效,“故以百药为由”,也就是酒为百药之长的意思。
另外,马王堆医书非常强调饮食疗法,主张药补与食补相结合。饮食疗法是古人利用食物来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经验总结。在马王堆医书中,有大量的食物入药。
清静养神,调摄情绪
调神摄生就是调整人的情绪,颐养心情以求健康长寿。马王堆医书认为,喜怒无常是生病之由。“坡(彼)有央(殃),必其阴精漏泄,百脉宛废,喜怒不时,不明大道,生气去之。”明确提出了“喜怒”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
怎样才能驱除病因呢?马王堆医书主张:“神和内得,云(魂)柏(魄)皇×,五臧(藏)轱白,玉色重光,寿参日月,为天地英。”强调神和内得,精神和谐,就能精力充沛,内脏坚固健壮,容颜焕发青春,并且可以长寿,成为身体素质很强的人。喻燕姣认为,马王堆医书中有“心制生死”的观点,只要人的精神坚定强固,就能够控制生和死,这种观点对后世中医学有很深远的影响。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喻燕姣说,马王堆医书认为气功导引是强身健体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卻谷食气》和《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养生文献,而散见在马王堆其它医书中的气功导引养生内容也有不少,气功导引是马王堆医书的一个重要内容。
《卻谷食气》还主张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应经常操练气功导引,病循序渐进。年满20岁的人,每天早晚各做呼吸吐纳20次,每隔两天改为晚上一回,作200次(早上不作,晚上作);年满30岁的每天早晚各作300次,每隔三天改在晚上作300次,其它年龄的人都可以按照这种比例类推。只要长期坚持,就可达到健身养年的效果。
呼吸吐纳也有禁忌,必须避开春夏秋冬的邪气,春季不要在暗无阳光的环境下进行,夏季当避开酷暑炎烈的热风,秋季应避开霜冻与雾天,冬季须避开刺骨的寒气。
别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年养生——顺应四季的三个规律
人有万物之灵的尊称,但人也时时刻刻都在受大自然的影响。宇宙荣国阴阳运动,形成司机变化,从而影响万物,也影响着人。所以养生的原则当然要顺应天时气候的变化,四季养生就是顺时养生的精髓。
我们了解了在一天当中怎样养生的方法,那么一年当中我们怎样养生呢?一年四季的养生也同样要要掌握三个规律:阴阳消长运行的规律、气机升降的规律、天气地气开合的规律。掌握了这三个规律以后呢,我们就可以养生长、化收藏,养阴阳、养五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黄帝内经》里关于四季养生最出名的两句。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四季养生的方法。
春夏养阳
春夏怎么养阳呢?春天主生发,气生发而阳光开始明媚,万物复苏。《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阳光,这个时候要夜卧早起,去晒太阳,让我们抒发肝气,让我们的生机和气机随着春气来运转,这就叫做四气调神。所以,春天养生的重点是怎么样把你的肝气和五脏气与春气来合拍、来协调。
春季养生以升发疏畅为特点,我们要注意使体内的阳气渐旺起来。春天的气候促使人血液循环加快,与肝脏的生理机能相关,若肝脏失常,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夏天的时候,万物茂盛,阳气旺盛,这个时候就要充分的利用生机来保养我们的身体,来维护我们的生命。夏天重在养心,要多一吃点苦的东西,因为苦入心,对清我们的心火、对清我们的热都很有好处。夏天我们还要多吃一点清暑利湿的东西,比如西瓜、绿豆汤等。关于肉,我们就多吃一点性寒的、性凉的,比如鸭子肉,而应该少吃一点鸡肉等性温的东西。另外,我们尽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如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这样吃东西对我们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处。
夏天的最后三十天,是养脾的时候,脾主运化,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养化,就是要把东西煮熟了再吃。而且这个时候,大地要进入到成熟的阶段了,谷子在灌浆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这个时候是我们养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时候。
夏季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人们的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使气机宣畅,精神外向。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还有夏季宜大量出汗,又有“汗为心之液”一说,所以心气也最易耗伤。
秋冬养阴
秋天的时候是“入地户”的时候,我们常说春分开始“开天门”,秋分开始则“入地户”。入地户时,万物要开始收藏,我们人体也要养收。天地经过了春夏以后,似乎也累了。万物该长的已经熟了,果子、庄稼都收藏了,这个时候呢,人也应该转为休息了,这叫作“收”。
秋天主要要养肺。肺经过了夏热的燥,到这时就要多吃润的东西,比如梨、藕、杏仁、贝母、百合这些东西,来养我们的肺、润我们的肺,收敛我们的肺气。
秋天湿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节。秋天天气干燥,“燥”易伤肺,使气宣发的功能受影响。从而引起干咳少痰等症。所以要“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就是秋养肺的理论依据。
到了冬天以后,就主藏了。这个时候万物都闭藏,动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谢了,树叶也落光了,那么人呢,人的身体也该休息了。冬天最重要的养生就是养藏,藏什么呢?藏精,藏好了精则来年不会生病,所以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经有一个患者来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我就不停地感冒。我说你冬天干嘛了,他说这个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涂。其实这就是他在冬天没有藏精补养身体而造成的后果。我告诉他现在补一补吧,赶快来个“春眠不觉晓”,通过睡眠保养好精气。
维护阴阳平衡的三个方面如何维护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呢?这要从三方面来讲:
首先,就是要注意寒热的平衡。为什么呢?因为寒是伤阳的,热是伤阴的,那么我们要是不能够很好地维持寒热的平衡,当然就要影响到阴阳平衡。
第二个就是要维持气血的平衡。因为气属于阳,血属于阴,那么我们要维持阴阳平衡,气和血的平衡当然要保持。关于气虚,我们已经讲过了。那么有关血虚的情况也有很多。女性朋友尤其要注意血虚,特别是在卫生期的时候,不注意休息不注意养血、补血,很容易出现血亏。女人是以血为本,所以,就是要注意养血。如果女性例假太多,那么经期过了以后或者是期间,应该多吃一点红糖、红枣,或者红糖煮荷包蛋——红糖煮两个荷包蛋,一天吃两个,连吃三到五天,这个血就补回来了。否则的话,容易形成血虚。
那血虚是什么症状呢?血虚首先是面色发黄,没有光泽、萎黄,而且人没有精神;而且血虚会引起心慌心跳,增加我们心脏的负担,所以就会出现心慌心跳。因为血也是营养人体的,血虚就影响到气虚,可以出现爪甲苍白。针对血虚我们就要着重地补血,只要没有血液方面的病,补血、养血其实是很容易形成的,就是刚才说的,红糖煮荷包蛋,要是再放些大枣,效果会更好,或者是当归炖鸡、人参炖鸡,对造血、补血都很好。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做到及时注意,当我们出现头昏、眼睛发花、面色不好,我们就要注意养血。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血则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气虚可导致血虚,血虚无以载气。所以气血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的意义尤为重要。中医养生一般采用气血同补的方法,效果甚好。
第三个平衡就是要注意燥湿平衡,也就是津液的平衡。液就是液体、血液,因为我们人体中70%是水份,包括津液在里边。维持津液的平衡,也是维持阴阳的平衡。
人们很多情况下,有伤津,伤了津液,引起水分不够,就出现津亏,表现为口干、老口干。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出了大汗,回家不赶快把水给补充,就会出现伤津,严重的,可以出现大便干、皮肤干。
另外,水分在人体同样也不能太多。人体里边这个水分,不能够正常排除,那很多情况是脾肾阳虚,应该赶快要去治疗。
总之,我们要通过寒热平衡,通过气血的平衡,通过燥湿的平衡,来维持我们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了,保养好了,我们就会健康一些。
抗阴保阳依据太极生命钟的规律,阳气是随着人身体的成熟逐渐的增加。人年轻时候一直到中年,阳气是增加的过程,阴气比较弱。到了中年以后,阴气就开始增加了,这叫做“阴长阳消”,这是自然规律,整个宇宙天时、春夏秋冬是如此,人的生命也概莫能外。《易经》所揭示的这条规律给我们的提示是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阴气的增长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要能够对抗阴气,排除阴气。
人到中年就该开始抗衰老
衰老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任何生命都逃脱不了死亡。《易经》的哲理也告诉我们,养生的本质其实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所以,我们如果懂得自然规律的奥妙,学会怎样养生,那么,我们必定可以延长寿命,推迟衰老的到来。
按照“太极生命钟”的原理,人生就好似一个太极钟,是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衰老应该开始于阳极期,因为阳极一阴生,盛极则衰,所以人到了一生中的阳极的时候就开始衰老了,但也只是开始。因为按照太极生命钟的原理,人80岁处于阳极,所以人应该80岁才开始衰老。然而,现代人许多从30多岁就出现了衰老的迹象,这是养生不好的缘故。
既然衰老开始于阳极期,那么只要延缓阳极期的到来,就有可能推迟衰老的来临。所以,我们要在阳极期还没到来之前就做好抗击衰老的准备,而人的中年时期就是这样的时期。根据太极生命钟,衰老是起于中年,就是说在阳气最盛的时候,开始长阴了,阳极一阴生。虽然这个时候你阴开始长了,但是你要让它长得慢一点,长得晚一点,这就是抗衰老。
中年是人一生当中养阳气很重要的阶段。因为中年人在工作、家庭上,生理、心理上的负荷都很重。所以,中年人特别要保护你的阳气,不要过分耗损。
中年人抗衰老的第一条要旨是要养神,主要是心神。因为我们知道,中年人家里家外都是顶梁柱,那么他的生理负荷也很重,工作的担子也很重,无形的就增加了心脏的负荷。正是心受到了双重大山的高压,所以中年人经常发生猝死。
保养五脏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在我们一生当中,我们都要保护好自己的气。一定不要随便的耗伤五脏之气。这其中有三点是最重要的。
避寒就温,避免过劳
首要的一点就是,不要一味的受寒,也不要过度的劳累,当然除了工作紧张没有办法,但一定要调节,劳累以后再补回来。保护我们身体的气,就是必须要保护阳气。怎么保护阳气呢?首先就是不能受寒。寒伤阳这是肯定的。另外就是要保护我们的精,尤其是我们的肾精因为肾精是我们的气的根。所首要的是不能让我们的腰受凉。
荤素搭配,摄入优质动物蛋白
我们的饮食要注意动物蛋白的摄取。我们强调饮食要荤素搭配。如果你只吃素不吃荤,你肯定脏腑之气不够,过不了几天,可能气就虚了。荤素搭配要吃优质的动物蛋白,这是肯定能补气的。还有一个要吃一些高能量的东西,那就是粮食,米和面。不能因为减肥之类的只吃素,有的甚至只吃素菜不吃饭,这样下来对我们自身五脏之气的保养是非常不利的。
充足的睡眠是气血恢复的最好方法
历史上有一个人叫做陈抟,他被称为睡仙,就是睡觉的神仙。他特点是睡,他可以不吃不喝,但是他必须得睡觉,睡醒以后,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这虽然只是个故事,但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睡眠的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做试验,把两只健康的小耗子分开,一只小耗子,只给它吃不给它睡;一只小耗子呢,只给它睡不给它吃。结果给它吃的不给它睡的死掉了,不给它吃给它睡的还能活着。这也说明了睡眠对我们人体养气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气不够了,觉得特别累了,这时你就好好地睡一觉,饱饱地睡一觉,起来以后,你的这气就恢复了。
三种呼吸的方法有助养生大雁的胸式呼吸
飞雁的呼吸它是用肺的,它是心肺扩张。所以十禽戏里面,第二个就是做扩胸,做飞翔状,像有翅膀一样飞翔。我们把这种叫做大雁功或者仙鹤功。
青蛙的腹式呼吸
第二种呼吸方式呢就是小青蛙的腹式呼吸。我们看小青蛙在呼吸的时候肚子一膨一松,像个皮球嘭咚嘭咚的,这是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有什么好处呢?我们每个人,稍微上点年纪的话,肚子就容易变大。我们看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人肚子都大了。肚子里面要么就是水,要么就是脂肪在里面,它挤压我们的正常组织。肚子里面很多脏器,本来空间就很小,大家挤在一起,又把水,脂肪堆在那里,脏腑的功能就受到影响。腹式呼吸就可以锻炼腹中的脏器,腹式呼吸很简单,我们就像青蛙一样,把气吸, 进去以后,除了肺,把肚子也鼓起来就行了;呼气的时候,除了肺缩小,把肚子也瘪了。虽然很简单,但它就练我们肚子里面所有的脏器。蛇的腹式功做得也很好,蛇是用肚子爬行,它的寿命也很长。
乌龟的龟吸功
第三种功就是龟吸功,乌龟要怎样呼吸,它没有肋间肌和肋间骨,只有头颈和肚子相结合,就只能做胸式加腹式的呼吸。它这个功有一个什么好处就是肚子也动了,胸部也动了,心脑血管也动了,所以乌龟不得脑梗,所以它的寿命最长。
实际上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养生奥秘和方法,我们在实践当中可以浅入深,结合自己进行运用,那么我们的身体将会更好。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灿烂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 同时,也是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经典。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