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有毒的中草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2-09-21 22:15:12
1995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四部委公布了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
28种毒性中药材品种名录
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钱、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闹阳花、生天仙子、雪山一支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常用毒性中药
[马钱子]:含番木鳖碱(士的年),马钱子碱,番木鳖次碱等。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特别对脊髓有高度选择性,对大脑皮质,能增强和抑制过程,剂量变化可使听、视、嗅、触觉敏感度异常,并有兴奋植物神经中枢作用。中医用于通络散结,消肿止痛。主要用于痈疽、跌打损伤肿痛、风湿痹痛、枸挛麻木等。代表制剂有:复方马钱子片、马钱子散、腰痛宁胶囊、万通筋骨片、骨筋丸、风康片等。
马钱子毒性较大,必须炮制后才可药用。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毒性反应发生,常见强直性痉挛、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昏迷。必须严格控制用量。
[川草乌]:含乌头碱、乌头次碱等多种生物碱,并含消旋去甲基乌药碱等成份。经炮制和煎煮后,其乌头碱被分解,能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对人体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麻痹作用;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对关节炎有明显的消炎作用。中医主要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以及跌打损伤疼痛和麻醉止痛等。代表制剂有:复方羊角片、颗粒,小活络丹、大活络丸、腰息痛、小金丹、万通筋骨片、木瓜丸、麝香风湿胶囊、追风透骨丸等。
川草乌超量、生用、长期服用可引起呕吐腹泻、全身麻木、呼吸困难、心律紊乱、二便失禁,严重中毒可使血压下降、神志不清,还可导致心脏麻痹和呼吸衰竭等。一旦发生口唇发麻、流涎、呕吐、胃灼热、全身麻木、疲倦、头晕等,应立即停用。传统医药用生姜、甘草,或绿豆、甘草煎汤服,可解二乌毒性。
[斑蝥]:含斑蝥素,脂肪及臭气成分。有抑制肉瘤作用,临床上治疗肝癌有效。中医用于攻毒蚀疮、破血散结,主要用于痈疽、顽癣、瘰疬、狂犬咬伤、血瘀经闭不通、症瘕积聚等。现代用于多种癌肿有一定疗效。代表制剂有:肝宁片、破毒散、斑蝥通络丸等。
斑蝥超量和长期服用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咽烧灼感、恶心呕吐、呕血样物、腹部绞痛、急性肾炎、尿血等。斑蝥对皮肤、粘膜有发红发泡反应,斑蝥素通过肾脏代谢,对肾功能损害大,毒性剧烈,提取物仅30毫克可致死。内服宜谨慎,制剂也不宜长期服用。
[蜈蚣虫]:含组织胺、溶血蛋白质、蚁酸等物质。有较强的镇静、抗惊厥作用。传统中医用于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多用于急慢惊风、癫痫、破伤风、疮疡肿毒、顽固性头痛、痹症等。代表制剂有:金蒲胶囊、医痫丸、狼疮丸、通心络胶囊等。
蜈蚣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出现溶血作用,并引起呼吸抑制或过敏性休克。
[水蛭]:主含蛋白质,鲜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水蛭素,可阻碍血液凝固。水蛭还能分泌一种组织胺样物质,有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从而增加出血。研究发现20毫克水蛭可阻止100克人血液的凝固。中医用于破血逐瘀,通经。主要用于瘀血阻滞的经闭、症瘕、蓄血等证。水蛭与其它活血祛瘀药同用,可治疗血小板增多症。代表制剂有通心络胶囊、大黄庶虫虫丸、血栓心脉宁、清脑降压片、化症回生片等。
水蛭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内脏出血和肾损害,故有出血倾向的病人禁用。
[苍耳子]:含苍耳甙、生物碱等。苍耳甙名为AA2,为毒性成份,可使血糖急剧下降而惊厥死亡。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中医用于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临床治疗鼻渊、头痛、风湿痹痛等症。代表制剂有辛荑颗粒、辛荑鼻炎丸、通窍鼻炎片、鼻渊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等。
苍耳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导致中毒,表现为上腹胀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烦躁等。原药材切不可生用,否则毒性更强。
[川楝子]:含川楝素、生物碱等。川楝素和中性树脂对蛔虫有麻痹作用,川楝素又能兴奋肠管,促进虫体的排除。中医用于杀虫、疗癣。代表制剂有金铃子散、胃逆康等。
川楝超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蓄积中毒,可引起肺、脾、胃等内脏出血,甚至死亡;肝功能受到损害,四肢麻木、血压升高、阵发性抽搐等。
以上七种毒性中药及制剂切不可超量或长期久服,否则极易引起蓄积中毒,可引起脏器和神经不同的损害。为了用药安全,一定要遵医嘱,并在药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这类药大多数为处方药,患者必须持处方才能购买,切不可随意自购服用。
5.1、有毒中药之分类
5.1.1、有毒植物
1. 曼陀罗
曼陀罗又名山茄子、大颠茄等‧其性味辛、温,有大毒。
【中毒症状】面色及全身发红、皮肤乾燥、有的发生猩红热样皮疹、口乾湿、瞳孔散大、视力障碍、头晕头痛、心动过速、烦躁不安、幻觉谵语及抽搐,严重时可有血压下降、昏迷。
2. 钩吻
钩吻又名断肠草、胡蔓藤等,系马钱科植物,辛、温、有大毒。其全草各部均有剧毒,尤其嫩叶毒性更强。临床上主治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呃逆上气、喉痹咽塞。
【中毒症状】钩吻中毒以伊犯神经系统为主。表现为头晕、复视、眼睑下垂、音语不清、四肢麻木、共济失调、烦躁不安,严重时可致神经麻痹。此外还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口咽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循环系统症状,如心率先减慢后加快,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甚至昏迷。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乌头
为植物乌头之主根,其性味辛、温,有大毒。
【中毒症状】早期中毒有舌唇、肢端乃至全身发麻等感觉神经兴奋表现。麻感自舌唇、肢体远端开始渐及全身。中毒重者有音语及肢体运动障碍,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很快转为意识模糊、呼吸暂停。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音低、脉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等。中毒时并伴有流涎、多汗、恶吐、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4.番木虌
番木虌又名马钱子,其有毒成分主要是番木虌碱(士的宁)、马钱子碱等,临床上用以提神、治痹症,但必须经炮制,在医师指导下方可内服。
【中毒症状】焦虑不安、呼吸加快、血压升高、颈肌及面肌强直,先有肌肉震搐,而后出现典型的番木鄨碱惊厥症。惊厥发作时,头后仰,脊柱后弯,呈角弓反张,四肢挺直,握拳,牙关紧闭,同时颜面肌痉弯呈“痉笑”状,呼吸肌同时痉弯收缩。惊厥反覆发作,严重时可因呼吸肌麻痹死亡。
5.藜芦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辛、性寒、有毒。临床上用以治中风痰涌,降血压、杀虫等。
【中毒症状】藜芦碱类能从胃肠吸收,又能通过健康皮肤吸收入体内,其毒性作用与乌头碱相似,但胃肠道症状较乌头为重。首先表现舌、口腔及人体其他部位有针刺感及麻木感,继而上腹部及胸骨后有烧灼感,且见流涎、恶心呕吐、呃道及出汗等症,甚至可出现腹痛、腹泻。严重中毒者,可出现心率减慢,脉弱而不规则,呼吸慢而浅,血压下降,肌肉震颤及抽搐、视力障碍等,可因严重低血压、虚脱、呼吸麻痹或心力衰竭而死亡。
6.半夏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药用其块茎。味辛,性温,有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作用。外用生半夏可消疖肿。
【中毒症状】咽乾,舌麻,胃部不适。中毒症状重者,舌肿,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节律不整,痉挛,麻痹以至危及生命。
7.天南星
天南星又名南星、药狗子等。其味苦、性温,有大毒。为温性祛痰、镇痉、镇痛剂,含有皂甘,生服有毒。
【中毒症状】咀嚼其块茎数口即觉味麻辣,以后口腔黏膜轻度糜烂或部分坏死脱落,咽喉乾燥有烧灼感,部分病人口唇明显水肿,轻度发热,或大量流涎,重者有口舌麻木,味觉丧失,言语不清,声音嘶哑,张口困难等。
8.巴豆
巴豆亦名巴菽、刚子、老阳子等。其味辛、性温,有毒。是峻泻剂,其主要作用成分存在油中。巴豆油有剧毒,还有很强的腐蚀作用。经炮制后的巴豆霜仍含有少量的巴豆油,临床上用以攻下。
【中毒症状】消化道刺激症状,如流涎、恶心呕吐,吐物带血,腹痛水泻,便中含有黏液及黏膜。有的出现肌肉痉挛、黄疸,尿路刺激症状。中毒严重时可出现脱水、虚脱、谵语、休克等症状。
9.大戟
大戟亦名邛钜、下马仙。有小毒。为利水消肿的峻剂。
【中毒症状】体表接触,可产生皮炎、鼻炎、结膜炎等刺激症状;内服过量可引起咽喉部肿胀、充血、剧烈呕吐、腹泻、腹痛,甚则吐血、便血,出现虚脱。当大量毒素进入血液时,出现头晕、烦躁、恐惧,进而昏迷、痉挛、震颤、瞳孔散大。严重者死於呼吸麻痹。
10.黄药子
黄药子亦名木药子,药用其根、性大寒味苦。主治瘿瘤。
【中毒症状】口、舌、喉有刺激症状、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有黄疸、肝昏迷、呼吸困难、惊厥,甚至循环衰竭而死。
11.白果
白果又名银杏,银杏核。药用其核仁。其味甘苦涩,性平,以绿色的胚为最毒。小儿服5~10粒即中毒。临床用以镇咳化痰。
【中毒症状】一般为高热、头晕、呕吐、腹泻、抽搐、昏迷。有的伴有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发绀、瞳孔缩小、白血球增多等。
12.苦杏仁、桃仁
苦杏仁别名山杏仁、北杏仁,苦杏仁内含苦杏仁甘约3%,有镇咳作用。此甘遇水经苦杏仁酵素作用而产生氢氰酸(0.1~0.25%)、葡陶糖等而引起中毒。桃仁为活血药,桃仁含有扁桃甘,其甘经酸或酵素的作用分解而产生氢氰酸等。苦桃仁在性状、成分、药理、毒力方面与苦杏仁甘相似,两种药物中毒均系氢氰酸所致。
【中毒症状】轻者自觉口内苦涩、流涎、上腹部不适,呕吐恶心、头晕、心悸,重者昏迷、抽搐,继而呼吸抑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脉微弱而死亡。苦杏仁中毒,也可以引起多发性神经炎。
5.1.2、有毒动物
1.斑蝥
斑蝥系鞘翅类地胆属芫菁科斑蝥的乾燥虫体。其味辛性寒,有毒。有效成分为班蝥素。临床上主要外用於疥癣、恶疮、疣痣。因其毒性大,很少用於内服。斑蝥素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皮肤真菌的作用,所以也用於治疗癌瘤、皮肤病、关节炎等。
【中毒症状】误服或用药过量,可出现恶心呕吐,轻则吐液,重则吐血,剧烈腹痛、腹泻、大便水样或水血样,尿频、尿痛、尿血,严重者可致肾功能衰竭。还可出现口唇麻木、视物不清、抽搐、血压升高、心律不齐、周围循环衰竭等中毒反应。严重者,可有高烧、寒战、惊厥、昏迷而危及生命。
2.蟾酥
蟾酥有效成分为蟾酥毒素,对心脏作用类似洋地黄配糖体,可产生心动过缓和各种传导阻滞。它是蟾酥耳下腺及皮肤腺的分泌物。其味甘、辛,性温,有毒。功能解毒、消肿、强心、止痛、多入丸、散用。
【中毒症状】可出现呕吐、吐出物多为黑绿色,腹痛、腹泻、失水等消化道症状,头晕、昏睡、唇及四肢麻木、膝反射减弱或消失(亦可亢进)等,神经系统症状及胸闷、心悸、心率减慢、心律不齐、甚至休克等循环系统症状。
5.1.3、有毒矿物
1.砒霜
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其为急性毒性会刺激呼吸道及使血管运动中枢麻庳。慢性毒性为,造成皮肤黏膜病变及多变性神经炎。
【中毒症状】咳嗽、头晕、血压下降、心力衰竭,严重者导致死亡。
附: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规定管理的毒性中药品种(27种):
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生马钱子、生巴豆、生半夏、生南星、生狼毒、生藤黄、生甘遂、洋金花、闹洋花、生千金子、生天仙子、蟾酥、轻粉、红粉、雄黄、白降丹、雪上一支蒿。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妊娠禁忌歌》:
蚯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棱莪赭石芜花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砒石硝黄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兼通草,矍麦干姜桃木通。 硇砂干漆鳖爪甲,地胆茅根与庶虫。
G6PD缺乏症:
1.禁食蚕豆或蚕豆生加工品,避免在蚕豆开花、结果或收获季节去蚕豆地。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2天内发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时,最长者可相隔9天。如吸入花粉而发病者,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出现。潜伏期的长短与症状的轻重无关。
2.禁止使用含萘的臭丸放入衣柜驱虫。苯、砷、萘等均易引起溶血。
3.禁止使用的药物:磺胺类、呋喃类等
案例1
生吞鱼胆明目不成反中毒
江先生不知从哪里看到一个偏方:生吞鱼胆能明目。于是他如法炮制。哪料想,当天晚上江先生突然头晕、恶心、呕吐,第二天症状更加严重,高烧不退,神志也变得模糊起来。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江先生是因为鱼胆中毒而导致了多系统器官衰竭,生命垂危,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点评:鱼胆是一味中药,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止咳、止痛的功效,可治目赤肿痛等病症。然而,它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很相近,用药稍有不当就会使人中毒,以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肝损害的发生率最高,严重者可致命。一般一条0.25千克重的草鱼的胆就能使人中毒,一条2.5千克以上的鱼的胆就能致人死亡。
案例2
煲蝎子汤治癌反致命
广州的刘先生患有肺癌。有朋友说喝蝎子汤可以治癌,于是他和家人买了大量活蝎,天天煲汤喝。几天后,医生发现刘先生尿量急剧下降,肌酐、尿素氮水平直线上升。不久,刘先生因严重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点评:民间有“喝蝎子汤、蟾蜍汤、壁虎汤强身健体、以毒攻毒、防病治癌”的说法。蝎子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有药用抗癌价值,在安全剂量范围内能发挥以毒攻毒的效果。蝎子之“毒”是因其含有神经毒素、肾毒素,容易与其他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毒性,食用后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有毒的中药有哪些
已明确的中药毒副作用成分
马兜铃酸:有肾毒性,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发生典型的“中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做肾移植。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动物实验显示,食用马兜铃酸会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胃癌和肺癌。
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会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
雄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会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坏死与致癌。
柴胡:主要成分为柴胡皂甙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肾毒性,能损害肾脏。
款冬花:含致癌成分,能导致肝癌。
大黄:会干扰胆红素代谢途径导致黄疸;能引起肝细胞退行性变化、前列腺上皮肥大或增生。
天花粉: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可导致肾脏、肝脏损害。
穿山甲:有肝毒性,可引起肝脏的损害。
艾叶:能损害肝脏、中枢神经、血管,导致中毒性肝炎。
冬虫夏草:可引起变态反应如皮疹、皮肤瘙痒,月经紊乱或闭经,房室传导阻滞;有肾毒性,长期服用可能对肾脏有毒。
有毒中药临床使用并不一定有毒
中药是否有毒?临床使用是否安全?朱砂 、雄黄 、硫磺 、川乌 、草乌 等有毒中药应该如何使用?中药之毒,其实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进行探讨。
中药含有毒性成分,并不意味着对人体有害
第一个层面就是药材本身就存在毒性,这在我国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传统医学认为“是药三分毒”,并将药物分为大毒、有毒、小毒、无毒四类。凡使用小剂量即可发生不良反应且症状发生快而重的称大毒;使用较大剂量方出现不良反应,且症状发生较慢、较轻的称有毒;使用大剂量或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程度较轻的称为小毒;一般不发生不良反应,用超大剂量或蓄积到相当程度才出现不良反应的称为无毒。《神农本草经》中收载365种中药,按药物的毒性和疗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以长服、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无毒或有小毒,斟酌使用;下品125种,专治大病,多有毒,不可多服,不能久服。我国2005年版药典中共收载有毒中药72种,其中大毒10种,有毒38种,小毒24种。
有毒中药临床应用是否一定引起不良反应呢?临床实践证明,中药含有毒性成分,并不意味着一定对人体有害。这是因为:一方面,药材经过炮制可以减毒增效;另一方面,某些中药材的适量毒性可以起到以毒攻毒的治疗作用,而中药的复方配伍可有效抵消其毒性反应。中药复方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相生相克”,或增强药效,或制约毒性,达到最好、最安全的疗效。有毒性的中药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味药配伍,保证复方中药在发挥总体疗效的同时,其中单味药可能产生的毒性也降到最低,这在体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如果以西药的标准静止地进行检测,毒性必定超标,而事实上这样的中药是安全的。当然,毒性药材在中药配方中的量是有限定的,而且不能长期服用,有其严格的规范。以“安神之第一品”朱砂为例,因为含有硫化汞成分,尽管研究显示不会被人体吸收,但毕竟有毒,所以“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在经典中药“朱砂 安神丸”中,朱砂 与黄连 、炙甘草 、生地黄、当归 配伍,朱砂 为“君”药,黄连 为“臣”药,生地 黄和当归 为“佐”药,炙甘草 和中调药,防朱砂质重碍胃,为“使”药。其中,佐药和使药的存在就是突显朱砂 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减轻其毒副作用。此外还有砒霜,从砒霜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三氧化二砷对治疗白血病有特效,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公认。
由此可见,只要能根据中医理论正确合理地使用有毒中药,这些毒性成分不仅对人体没有害处,还能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
中药的毒性或源于临床不正确的使用
第二个层面是中药的毒性并非来自中药本身,而是由于临床不正确的使用。中药的毒性反应主要包括对中药的不正常使用和不合理应用产生的后果,如中药质量不合格,使用中不符合辨证论治原则,超时超量使用,等等,这些情况往往易被误认为“中药毒性反应”。
中药在用量不当的情况下毒副作用就会产生,并非只有有毒中药才会产生毒副作用,一些公认无毒的中药也会产生毒副作用。比如甘草,《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因其味甘甜而得名,其功能为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为缓和及调补之药,归经能入十二经。中医在处方中常用甘草 来调和诸药性,起协调作用等。有资料显示,甘草 用量超大、久服,可出现毒副反应,如脘腹痞满或水肿等病。又如人参,其功能为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增强免疫力等。据《医学源流》中徐大椿论人参,“夫人参用之而当,实能补养元气,拯救危险。故病如果邪去正衰,用之固宜,或邪微而正亦惫,或邪深或正气怯若,则于除邪药中……乃不察其有邪无邪,是虚是实,又佐以纯补温热之品,将邪气尽行补往,轻者邪气永不复出,重者即死矣”。现有研究资料显示:“服用人参适量对身体各生理器官有益,如服用超量,对人的神经有兴奋作用,或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对人体可导致不良后果。”
此外,临床中如果出现寒证用寒药、热证用热药、虚证用攻邪之药等辨证错误,副作用也会自然产生。
中药的毒性还与品种、名称混乱有关。由于历史原因,中药的品种、名称比较混乱,有的药物一个品种有多个品名,还有的是同名异物。由于品种复杂,产地各异,药效及毒性也有差别。如据有关资料:中药贯众 品种约有36种,品类繁多,商品存在一名多物现象。据考证,除绵马贯众 主含绵马酸类物质有毒外,其他品种均未发现有毒。又如常用中药五加皮 ,历代本草所记载的五加皮 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的根皮。过去京津一带习用的五加皮 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主产于河北等地,其功能为祛风湿、强筋骨。据资料报道:五加皮 有南北之分,南五加皮属五加科,不含强心苷而无毒;北五加皮 (又名香加皮)属萝摩科,含强心苷而有毒。
即使是源于同一种的中药,因用药部位的不同,其成分的含量及所含毒性也有差异。比如苍耳,全株有毒,果实苍耳子 比全草毒性大,嫩叶比老叶毒性大。所以,植物类中药的采集时间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功效与毒性。传统经验是:对植物中药的地下部位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是在秋后至春初的时间采集,此时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毒性含量较高;对茎枝叶全草类药材,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旺盛时及花朵未开时采集为宜,因这时药效成分贯满全株,质量最佳。
对中药之毒,应科学认识,正确使用,只有掌握好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正确进行临床辨证,才能使有毒变成无毒,才能使有毒中药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
作者: 李忠 中国医药报
怎样看待中药“有毒”
新闻背景:日前,有外国媒体报道称,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中国传统药材中发现“有毒物质”。报道引述研究人员的话说,中国人在制作药物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复杂的混合,其中一些中药含有麻黄和细辛,而细辛是带有剧毒的植物,过量使用会引发很强的副作用,但这些中药的包装和说明书上没有注明药物的毒性有多大。
如何看待中药毒性问题?中药能放心使用吗?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有效成分无法全面反映中药功效
山东省交通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辛凯旋说,西药结构非常简单,大都是单一化学成分的“单体”,大部分可用分子结构式表示,很多药物是按分子结构式合成出来的,其有效成分一目了然。而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其成分非常复杂。
任何一种植物也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例如人参,用现代方法已研究了100多年,研究报告、文章、专著也能放一个图书馆了,可是仍然还有许多成分没有搞明白。
反过来,即使知道了某些成分的化学结构,也不知道它在临床上有什么作用。比如麻黄,按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来认识,它味辛性温,有发汗、平喘、利尿三个功效,可是它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只有平喘的作用,而没有发汗利尿的作用。提取一个有效成分,反而失去了两个功效。也就是说有效成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中药的功效。
从复杂的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给某成分定性、定量,本身就是一项尖端的科研项目,花费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之间,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例如蒲公英有清热解毒、降脂降压的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很难确定其有效成分,更不要说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了。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本草纲目有中药1892种,而我国药典能定量有效成分的中药标准体才135种,如果只用这些来开发新药,那将是对中医药很大的限制。
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千百万年和人类同步进化而形成的。它们以动植物细胞的形式存在,有细胞膜的保护,在正常环境下很稳定,所以适宜人体,毒副作用少。中药不属化学药品的范围,不能把中药按化学药品来管理。
中药功效恰是借助中药毒性
“是药三分毒,无毒不入药”,辛凯旋说,在传统经典中,中药按毒性分为“大毒、有毒、无毒”三大类。
在中药的临床使用上,一般有3种方法减毒增效:一是炮制减毒,通过特殊的炮制工艺,降低或消除中药的毒性。中药炮制属于保密技术,通常禁止外国人进入,国外对此不了解,容易产生误解;二是中药配伍减毒。在中医临床上,不是单用其中一味药,而是多种药物一起作用,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三是有毒中药按处方药管理。凡有毒的中药,在遴选过程中都不会划入到OTC(非处方)药物中,此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辛凯旋说,中药是天然生长的植物,即使是单味药,由于所含成分复杂,其功能与主治都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仅限于一种。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会带来不良影响。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只占10%左右,远远低于西药,且严重不良反应较少。
尽管如此,但为了防止对身体的伤害,中药也不应久服。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患病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应用有毒药物时要针对每个人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的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服用,以防过量和蓄积中毒。
邵建民说,中药不是直接起作用,而是通过调动人体积极性起作用。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中药是很安全的,只要按规定使用,就不会出问题。有时吃药后会出现一些看似不良反应的症状,实际上是病情在好转。比如,咳嗽时吃过中药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咳嗽得更厉害,咳痰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把痰排出来病就好了。中医有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并不表示不存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治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不可用西医理论来使用中药
辛凯旋说,古人把复杂的人体、变化万千的疾病与复杂莫测的中药归纳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这就是辨证的“四诊八纲”和用药的“四气五味”。中医的“理、法、方、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不能分割的。
在当代西方文化背景下,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有3个基本要求--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如果按照这个路子,使用中药就要查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及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如某药含有抗某菌作用,某病是该菌引起的,就用该中药,不含这种抗菌成分的中药就不用。这样就出现,诊断用西医病名,用药按化学成分,割裂中医“理、法、方、药”全过程的情况。按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用中药肯定降低临床疗效,道理很简单--它割裂了中医的完整性、统一性,两者不是一个体系。
如某老年人腹胀,按西方思维模式认为是胃动力不足,属中医“气滞”,用含有增强胃蠕动作用成分的中药如枳实、厚朴、香附;而按东方思维模式则认为是胃阳不足,用温胃健脾的干姜、白术、砂仁。前者越通越虚,疗效一般;后者疗效满意。
再如某老年人被诊为冠心病,表现为胸闷、胸痛,按西方思维模式认为是瘀血,用含抗凝血成分的中药如丹参、白芍、桃仁、红花;按东方思维模式则认为是胸阳不振,用治疗胸痹的栝楼、薤白、半夏、丹参。前者疗效一般,后者疗效显著。
所以把握中医理论与中药的统一性,摆脱所谓“有效成分”观念的羁绊,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理论指导用药,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非常重要。
中药中毒错在庸医不在药
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食品,既然是治病,就会有功效。中医讲究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热过头或者寒过头,就成了副作用。
济南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邵建民说,在中国,“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中药也已经应用了几千年。没有毒性的药就没有治疗效果,因为治病本身就是一个以毒攻毒的过程,是用药的负毒素来中和因人体内里不平衡而产生的正毒素。
药的产地、采集、加工方式、炮制方法、使用剂量、配伍方式等都会影响药的毒性,所以说,中药是否有毒不在于药本身,而在于如何使用。根据人不同的体质辨证使用就能治病,不对症用药就是用毒。水喝多了会中毒,饭吃多了能撑着,任何事物不恰当地使用都会产生负面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使用把药的毒性降到最低。
辛凯旋说,中药中毒多是因为服食剂量或方法不对,如砒霜、胆矾、马钱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乌头、附子等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可致中毒;甘遂与甘草同用可致中毒。但如果用法得当,有毒药物也可用来治病,如砒霜有剧毒,但却是治疗寒痰哮喘、梅毒、痔疮、癣疮等疾病的良药。我国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提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中药是用多种药材混合在一起用水煎煮后服食,各种药材相生相克。因此,评价中药毒性应从总体入手,并不能因为其中一种成分有毒性,就判定它对人体有害。
例如,中医临床的常用药麻黄中含有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这些成分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毒品。但麻黄的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而且临床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定——— 南方成人不超过每天3克,北方人不超过6克。如果超量使用,也需要医生双签字。麻黄的副作用主要有使人兴奋、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在临床上,麻黄有严格的适应症:热证、内热、容易出汗的患者,肾气虚的患者,不允许使用,否则的话,哮喘会加重,严重的会造成休克。
再如,细辛也是中医临床的常见药,主要功能是辛温解表,可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痛和慢性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细辛中含有黄樟醚,这种物质会作用于人的呼吸中枢,阻止氧代谢,严重的会破坏肝细胞,引起肝中毒,甚至诱发癌症。但黄樟醚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通过水煎煮20~30分钟,95%的黄樟醚都会挥发掉,而且,我国药典对细辛也有严格的使用量规定,成人一天的用量不超过3克。如果超过用量标准,实行临床医生双签字制度,医生除了在处方上签字,还要在药物旁边签字,以确保用药安全。因此,只要用法得当,不会出现中毒。(来源:当代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