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

推拿整脊 按摩基本手法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3-01-06 22:46:08  

整脊手法

一、摇法

使关节做被动的和缓回旋运动的手法,称为摇法。

[分类及使用部位]

根据运动的关节的不同可分为:颈项摇法、腰椎摇法、肩关节摇法、肘关节摇法、腕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膝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

[操作方法]

1. 颈项摇法操作方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用一手扶住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其下颌部,两手臂协调运动,使头颈部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环转摇动,反复摇转数次。(见图:4-57)

2. 腰椎摇法操作方法:

1) 仰卧位摇腰法:患者仰卧位,两下肢并拢,自然屈膝屈髋,术者双手分别按住两膝关节,一手按患者膝关节,另一手按住足踝部,双手协同用力,带动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见图:4-58)

2) 俯卧位摇腰法:患者俯卧位,两下肢并拢自然伸直,术者一手按压腰部正中,一手从患者双下肢大腿前方穿过,抱起双下肢,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同时按压腰部的一手适当的施加一定的压力。(见图:4-59)

3)  站立位摇腰法:患者站立位,双手平伸扶墙,术者一手扶按其腰部,另一手扶按于其脐部,两手做一前一后协调的环转揉动,使患者腰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转运动。(见图:4-60)

4) 滚床摇腰法:患者左于诊断床上,术者站在其后方,助手按住患者双膝以固定,患者上身后仰靠在术者身上,术者用两手臂环抱其胸部并双手交锁固定,适当做向上牵托时,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摇转。(见图:4-61)

3.  肩关节摇法操作方法:

1)  托肘摇肩法:患者坐位,肩部放松,患侧肘关节自然屈曲,术者站于受术者患侧,用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从其前臂下方穿过,以手腕托住肘关节,用手拿住肘关节上方,使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然后双手协调用力,让患肩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从小到大幅度的环转摇动。(见图:4-62)

2) 牵拉摇肩法:患者坐位,肩部放松,术者站于其患侧,用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其手部,稍用力做手臂牵拉,待手臂拉直后,保持一定牵拉力的情况下,使其肩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摇动。(见图:4-63)

3) 大云手:患者坐位,双上肢放松自然下垂。术者站于其前外方,两足成“丁字步”,面向患者而立,双手掌握住患肢的腕关节,适当牵拉上肢并使上肢内收逐渐上抬,在托起上肢的过程中,位于下方的一手逐渐翻掌,当上举至160时,即呈虎口向下位握住腕部,然后另一手顺势由腕部沿前臂、上臂滑移至肩关节上部。稍作停顿,两手协调运动,按于肩部的一手固定肩关节并略向下按,握腕的一手上提,使肩关节上抬,然后使肩关节外展,从后下方摇落回初始下垂位置,下落时扶按肩部的一手随势沿上臂、前臂滑落回腕关节,呈初始时两手掌握住腕部状态。此为肩关节大幅度摇转一周,反复摇转数次,(见图:4-64)。在摇转肩关节的过程中,要配合脚步的移动以调节身体的重心,当使肩关节向上及向后外方摇转时,前足进一小步,身体重心向前;当使肩关节向下及向前外下方复原时,前足退步,身体重心后移。

4.肘关节摇法:患者坐位,上肢放松,术者用一手托握住其肘关节后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使肘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被动环转运动。(见图:4-65)

5. 腕关节摇法:患者五指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手臂前伸,术者双手合握住其手掌部,用两拇指平按于腕关节背侧,余指分别握住其大、小鱼际部,在适当牵拉的时,术者两手臂协调运动,使患者腕关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或者术者用一手握住其腕关节上部,另一手握住其并拢伸直的四指,两手做背向用力牵拉时,使患腕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见图:4-66)

6.  掌指关节摇法:患者四指自然伸直并拢,掌心向下,手臂前伸,术者用一手握住其掌部一侧,另一手握住其伸直并拢的四指,两手做背向牵拉用力时,使患者掌指关节做被动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运动。(见图:4-67)

7.  髋关节摇法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一侧髋膝屈曲,术者一手扶按于其屈曲的膝关节前部,另一手握住足踝部或足跟部,将髋、膝关节屈曲的角度维持在90°左右,然后两手做协调运动,使其髋关节做被动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见图:4-68)

8.  膝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一侧髋膝屈曲,术者一手托扶其屈曲的膝关节后腘窝部,另一手握住足踝部或足跟部,然后两手做协调运动,使其膝关节做被动的小范围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

9. 踝关节摇法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放松,术者用一手握住其足踝部上方,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向上牵拉时水平位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摇运动;或患者俯卧位,受术下肢屈膝,术者用一手扶按于其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趾部,两手协调运动,做垂直方向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环摇运动。(见图:4-69)

[操作要领]

1. 两手协调配合,动作柔和,用力稳、准,除被摇动的关节外,其余部位应固定,避免产生晃动。

2.摇动时切勿使用暴力或蛮力,摇动的速度由慢渐快,尤其刚开始摇动时速度要慢,可随摇转次数的增加和患者的逐渐适应而渐加快速度,但摇动的速度总以慢为宜。

3. 摇动的方向和幅度要在生理许可范围内和患者能耐受度内进行,幅度由小渐大,循序渐进。

[功效] 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解痉止痛、行气活血

[适应症]

该类手法用于全身各关节处,多用于治疗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如下:

1. 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可用颈项部摇法摇颈项部,常配合颈项部拿法、揉法、扳法应用。

2. 肩关节周围炎、肩部软组织损伤等,可用肩关节摇法摇肩,可配合肩部拿法、牵抖法、揉法使用,肩关节周围炎早期,应使用小幅度摇法,以患者舒适为度。

3. 急性腰扭伤、腰背筋膜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恢复期,常用腰部摇法摇腰。

4.髋关节扭伤、髋关节滑膜嵌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常用髋关节摇法摇髋。

5.  肘、腕、膝、踝关节扭挫伤,骨折后遗症等,可用肘、腕、膝、踝关节摇法。

6.  常作为保健手法使用,各关节摇转时应缓慢,使受术者感觉舒适、轻松。

[注意事项]

1.  摇法使用前应先用和缓轻柔的手法如,揉法、拿法等,使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后才操作摇法。

2.  摇法的幅度要限制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及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禁止使用暴力、蛮力。

3. 摇转时速度应逐渐加快,不可突然快速摇动。

4.  摇转时其运动轨迹是圆锥形,常用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另一手摇动;或以关节为中心,两手同时做相向的环转运动。

[禁忌症]

1.  对于有习惯性脱位病史的患者禁用摇法。

2.  对于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颈椎病慎用摇法。

3. 颈部外伤、腰椎滑脱、脊柱骨折等病症禁用摇法。

4. 对于四肢伤筋疑为肌腱、韧带断裂伤禁用摇法。

二、  背法

将患者背起以牵伸腰部的方法称之为背法。背法可分为反背法、正背法及侧背法,现临床多用的是反背法,即背靠背所操作的背法,其它两种以非常少用。

[操作方法]

术者和患者背靠背站立,双足分开与肩同宽,以两肘关节勾套住患者两肘部,然后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反背起,使其双足离地,短暂维持一会儿,以牵引患者腰脊柱;然后术者腰臀部用力做小幅度的左右摆动或上下抖动,以使患者腰部放松;待其腰部放松后,做快速的伸膝挺臀动作,同时以臀部着力轻度颤动或摇动患者腰部。(见图:4-70)

[操作要领]

1.        医患肘部要相互勾紧,医者两腿成马步,站立稳定。

2.        患者被背起时应充分放松身体,自然呼吸,头向后仰,身躯紧靠在术者背上,两腿自然下垂。

3.       术者做伸膝挺臀动作时,动作协调连贯,要掌握好臀部用力的大小,控制好患者脊柱后伸的幅度。

4.        操作时术者的臀部以能着力于患者的腰骶部为宜,如术者较矮,可以站立在牢固的矮凳上进行操作。

[功效] 舒筋通络、滑利关节、整复脱位

[适应症]

本手法常用于治疗腰脊柱的疾病,如:

1.        腰椎后关节紊乱、滑模嵌顿等病症,应用背法常能立即见效,病人症状完全消失,无需使用其他手法。

2.        急性腰扭伤,常先针刺人中或后溪透合谷等治疗使腰部肌肉痉挛缓解,然后采用背法,背后配合腰部的点法、揉法、按法操作。

3.        腰柱间盘突出症,使用背法可使突出物还纳或移位,有利于神经根受压症状的解除,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疼痛剧烈时不宜使用,另外,中央型大块突出者也不可使用背法治疗。

[注意事项]

1.        操作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操作时间过长,可导致患者脊柱长时间过伸,颅内压升高而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2.        操作时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耐受力调整挺臀的力量、速度,避免猛使暴力。

3.        操作完毕后,将受术者缓慢放下时,要注意保护好患者,避免因体位行改变或颅内压的改变而失衡跌倒。

[禁忌症]

1.        腰部持续紧张、痉挛者,疼痛较剧烈者禁用。

2.        年老体弱或有较严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及其它骨病者禁用。

3.        有严重的心胸疾患者禁用。

4.        有高血压病史,严重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者慎用。

三、 扳法

用双手同时做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协调扳动某关节,使关节产生伸展、屈曲或旋转等运动形式的手法,称之为扳法。扳法是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也是正骨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扳法应用于关节,多以“巧力寸劲”使关节做短暂、快速的运动。

[分类及使用部位]

根据扳动的关节不同分为:颈椎扳法、胸椎扳法、腰椎扳法、肩关节扳法、肘关节扳法、腕关节扳法、髋关节扳法、膝关节扳法、踝关节扳法

[操作方法]

1.   颈椎扳法:包括颈椎斜扳法、旋转定位扳法、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1)       颈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颈项放松,头略前俯或中立位,术者立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后头顶部,另一手托握住其下颏部,两手协调反向运动,使颈椎做侧方旋转,当旋至最大限度稍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双手用“巧力寸劲”协调、快速扳动,使颈椎过旋,此时颈椎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可按同法做另一侧的扳动,(见图:4-71)。亦可在患者仰卧位时操作,患者仰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用一手托握住其下颏部,另一手扶持住其枕后部,两手协调用力,在适当地做颈椎牵引的同时,使颈椎做侧方旋转,当旋至最大限度稍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双手用“巧力寸劲”协调、快速扳动,使颈椎过旋,此时颈椎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2)       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头颈微前屈,颈项放松。术者立于其棘突偏歪侧后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兜托住下颏部,在适当地做向上牵引颈椎的同时,将其头部缓慢的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相反方向的扳动,即兜托下颏部的一手略向上提,顶按棘突的拇指同时用力向对侧外上方推动,此时颈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随即松手。(见图:4-72)

3)       环枢关节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头颈微前屈,颈项放松。术者立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第二颈椎棘突旁,另一手以肘弯部兜托住下颏部,肘臂部协调用力,将颈椎均匀的向上拔伸,在维持牵引的基础上使颈椎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快速扳动,同时顶住棘突的拇指亦同时做相反方向的推动,此时颈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随即松手。(见图:4-73)

2.       胸椎扳法:包括扩胸前顶后扳法、挺胸对抗复位法、拉肩式胸椎扳法、搂胸膝顶法和仰卧压肘胸椎扳法。

1)       扩胸前顶后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扣住并保于枕后部。术者立其后,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两肘部,以一侧膝关节顶在患椎棘突上,同时嘱患者主动向后扩胸至最大限度,并深呼吸,在患者呼气末,术者两手托其肘快速小幅度将两肘向后扳动,同时膝关节前顶,此时胸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见图:4-74)

2)       挺胸对抗复位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挺胸双上肢相握上举,术者立其后,用一手扶持住双上臂远端,另一手拇指抵住患椎棘突上,术者顺势向后扳动其双上肢的同时,拇指用力向前推动所按棘突,此时胸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见图:4-75)

3)       搂胸膝顶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术者双上肢绕过患者肩关节外侧,搂住其胸部,十指于其胸前交叉扣住,以一侧膝关节顶在患椎棘突上,同时嘱患者主动向后扩胸至最大限度,并深呼吸,在患者呼气末,术者双上臂搂住其双肩部向后扳动,同时膝关节前顶,此时胸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见图:4-76)

4)       拉肩式胸椎扳法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全身放松,术者立于其健侧,用一手穿过对侧腋窝兜托住其肩前部,另一手用掌根按压在患椎棘突旁,兜托住肩部的一手将其肩部拉向后上方,同时按压其患椎的一手将患椎向健侧推动,当有阻力时略为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此时胸椎常可发出“咔嗒”的弹响声,随即松手。(见图:4-77)

5)       仰卧压肘胸椎扳法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两臂交叉置于胸前,两手分别抱住对侧肩部,全身放松;术者一手握拳,拳心向上,将拳垫在其背脊柱的患椎处;另一手按压在其交叠的双肘部。嘱患者做深呼吸,在其呼气时,压肘的一手顺势下压,待呼气将尽未尽时,随即用“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向下按压,此时胸椎常可发出“喀喀”的弹响声,随即松手。

3.       腰椎扳法:包括腰椎斜扳法、腰椎定位旋转扳法、直腰旋转扳法、腰椎后伸扳法。

1)       腰椎斜扳法操作方法:患者侧卧位,在上的下肢屈膝屈髋,在下的下肢自然伸直,术者面对患者而立,用一手或肘部扶按于其肩前部,另一手或肘扶按于患者的臀髂部。两手或两肘协调用力,先使其腰部作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扶按于肩部和臀髂部的手或肘同时用较小的力量向下按压,使肩部向背侧、臀部向腹侧转动,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小幅度的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此时腰椎常可发出“喀喀”的弹响声,随即松手。(见图:4-78)

2)       腰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腰部放松,双手扣住放于枕后部,腰前屈到某一需要角度后,以棘突向右侧偏歪,相应做右侧旋转扳动为例:一助手位于其左侧前方,用两下肢夹住其左侧小腿部,双手按压于左侧下肢股上部,固定患者的下肢和骨盆。术者位于患者的右侧后方,用左手拇指顶按住腰椎偏歪的棘突侧方,右手臂从右腋下穿过,并用手掌勾住其颈项后部,右掌缓慢下压,至术者左拇指感觉其棘突活动、棘突间隙张开时停止加压,保持此时的腰部前屈幅度,然后右侧手臂缓慢用力,左拇指顶住腰椎偏歪的棘突为支点,先使其腰部向右屈至一定幅度后,再使其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略听片刻后,右掌下压其项部,右肘部托住其右肩部向上抬,左手拇指同时用力向对侧顶推偏歪的棘突,双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见“喀”的一声,左拇指可感觉棘突的弹跳感,术者随即松手。(见图:4-79)

3)       直腰旋转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两下肢分开,与肩同宽,双上肢自然下垂,腰部放松。以向右侧扳动为例:术者立于患者的左侧,用两下肢夹住其左小腿部及股部以固定,右手从其右腋下穿过,以手掌和腕部勾托住其右肩部,左手掌抵住其左肩部后方,然后两手协调用力,右手腕及掌牵托住患者肩部上提的同时向后拉肩,左手掌则前推左肩后部,使其腰部向右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见“喀”的一声,随即松手。(见图:4-80)。另一种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腰部放松。术者立于患者对面,用两下肢夹住其双小腿部及股部以固定,以左手掌抵于其肩前,右手掌抵于其肩后,两手协调用力,一推一拉,使患者腰部向右侧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扳动,常可听见“喀”的一声,随即松手。

4)       腰椎后伸扳法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双下肢并拢,全身放松,术者用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臂环抱住其双下肢膝关节上方部,托住其双下肢缓慢上抬,使其腰部后伸,当后伸至最大限度时,略停片刻,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快速、有控制的下压腰部与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的扳动。(见图:4-81)

4.       肩关节扳法:包括肩关节前屈扳法、外展扳法、内收扳法、旋内扳法、上举扳法。

1)       肩关节前屈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上肢放松自然垂于体侧,术者半蹲于患肩前外侧,将患侧上臂放于术者内侧前臂上,双手十指交叉放于患者肩部,从其前后方将患肩扣住。然后术者缓缓起立,双手臂协调用力,将患臂缓缓上抬,至肩关节前屈有阻力时,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随即放下。在做扳动之前,为使肩关节尽量放松,常先使患者肩关节做小幅度的前屈数次或做小范围的环转摇动数次,再做扳动。

2)       肩关节外展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上肢放松自然垂于体侧,术者半蹲于患肩外侧,将患者患侧上臂的肘关节上部放在术者肩上,双手十指交叉放于患者肩部,从其前后方将患肩扣住。随后术者缓缓起立,双手臂协调用力,使其肩关节缓慢外展,至有阻力时,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一肩关节外展位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见图:4-82)

3)       肩关节内收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患侧上肢屈肘紧贴于胸前,手搭扶在对侧肩部。术者立于其身后,用一手扶按于患侧肩部以固定,另一手穿过其健侧肩部,托住其患侧肘关节外侧并缓慢向胸前上提,上提时保持肘紧贴胸前,至有阻力时,略停片刻,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见图:4-83)

4)       肩关节旋内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患侧上肢的手和前臂置于腰部后侧。术者立于其身后,用一手按住其患侧肩部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将患肢小臂沿其腰背部缓缓上抬,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较快速、有控制地上抬其小臂的动作。(见图:4-84)

5)       肩关节上举扳法操作方法:患者坐位,双上肢放松自然下垂。术者立于其患侧后方,用一手握住患侧前臂近腕关节处,将其上肢自前屈外展位缓缓上抬,至120°~140°时,用另一手并排握住其前臂下段,双手协调用力,向上逐渐牵拉其上肢,至有阻力时,以“巧力寸劲”,做一较快速、有控制地向上牵拉动作。(见图:4-85)

肩关节上举扳法还可在患者卧位时操作: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术者坐于其头侧端,操作同上。

5.     肘关节扳法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患侧上肢放松平放于床面。术者坐于其患侧,用一手托握住其患肘关节后上方,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远端,先使肘关节做缓慢地屈伸和摇动,以使肘关节充分放松,然后根据其关节的功能障碍具体情况决定办法的应用。如是肘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则在其放松后,使肘关节缓慢屈曲,至有明显阻力时,用握住前臂的一手持续用力加压使肘关节维持屈曲,维持片刻后,双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较快速、小幅度地加压扳动,随即松手。(见图:4-86)。如是关节伸直受限,则以反方向用力施法。

其他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等处的扳法,均可参照肘关节扳法操作。

[操作要领]

a)   扳法的整个动作要求:“稳”、“准”、“巧”。“稳”一指用力平稳,不可突发暴力、蛮力;一指整个操作过程平稳,分阶段逐步进行,第一步是使关节放松,可采用放松类的手法和关节的摇法结合关节小范围的逐步活动,使关节逐步松弛;第二步是将关节极度地伸展、屈曲或旋转;第三步则是保持关节极度地伸展、屈曲或旋转位的情况下,运用扳法。“准”一是指扳动时着力点及发力的方向准确,顺其关节的运动趋势而扳动。二指扳动时发力的时机要准,如发力时机过早,关节还有松弛的运动余地,则未尽其法;如发力时机过迟,关节在极度伸展或屈曲、旋转的状态停留过久,易使松弛的关节紧张,即不易操作,还容易导致损伤。“巧”指的是扳动用力要用“巧力寸劲”,“巧力”指的是扳动时发力的技巧性,用力要适当,与蛮力、浊力相对而言;而“寸劲”则指发力迅捷而短促,使关节扳动迅速而又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关键在于发力快,收力也快,使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刚一紧张,关节已回复初始位置,即起到扳动的目的又避免了软组织的损伤。

b)   扳动时要顺应、符合关节的生理功能,对于所扳动的关节,一定要认真掌握其解剖结构、生理活动范围、活动方向等特点,顺应关节的运动规律实施扳法,严禁反关节运动扳动。

c)   扳动时双手用力要协调,一般四肢关节扳动常用一手固定关节近心端,另一手扳动,而脊柱的扳动双手用力常相反,动作协调,形成力偶作用,使脊柱围绕其纵轴旋转扳动,避免各小关节的相互碰撞造成损伤。

[功效] 滑利关节、理筋整复、松解粘连、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适应症]

扳法广泛地应用于全身各部关节,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及神经血管卡压综合征,如:

1.   颈椎病、落枕、环枢关节半脱位等颈椎疾病:颈椎病、落枕,可使用颈椎斜扳法,对于椎动脉型、脊髓型颈椎病则不适用扳法,颈椎间盘突出早期虽无脊髓受压者,亦应慎用或不用扳法;颈椎后关节紊乱,可用颈椎旋转定位扳法;环枢关节半脱位,可用环枢关节旋转扳法,但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并谨慎操作。

2.   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后小关节紊乱等胸腰椎疾病:胸椎或腰椎后小关节紊乱,常采用扩胸前顶后扳法、挺胸对抗复位法、拉肩式胸椎扳法、搂胸膝顶法和仰卧压肘胸椎扳法和腰部斜扳法;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使用腰椎斜扳法、腰椎定位旋转扳法、直腰旋转扳法、腰椎后伸扳法及直腿抬高扳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较大,硬膜囊受压明显者禁用后伸扳法。

3.   肩周炎、四肢关节外伤后功能障碍等病症:肩周炎,可用肩关节前屈扳法、外展扳法、内收扳法、旋内扳法、上举扳法,在肩周炎后期粘连较重时,使用扳法宜从小量分解开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循序渐进,逐步分解,切忌一次性分解粘连,造成肩周软组织的大面积撕裂伤。四肢外伤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者,应用四肢关节扳法,也应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循序渐进,逐步取得疗效为治疗原则。

4.   治疗一些内科杂症,也常采用颈、胸、腰椎的扳法治疗,临床上有“疑难杂症取之脊”的说法。如胆绞痛,可采用胸椎扳法治疗。

[注意事项]

1.   患者被扳动的部位要先放松,再扳动,扳动后再次放松。

2.   操作时医者的姿势要注意既有利于发力,有能顺应关节的运动规律,动作自然协调,避免生硬、机械。

3.   扳动时不可逾越关节运动的生理范围,以免造成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及神经的损伤,扳动要在生理范围和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操作,如患者不能耐受同样易造成损伤。

4.   扳动时禁止使用暴力、蛮力,要充分理解手法操作的“稳”、“准”、“巧”,严防出现医疗事故。

5.   扳动时用力要有控制,不可刻意追求弹响声。在颈、胸、腰椎扳法操作中,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一般认为是关节复位、手法成功的标志,但操作中未能出现这种声响,不可刻意追求,若为追求声响,反复扳动,易使关节紧张度增大,常是造成不良后果的诱因。

[禁忌症]

1.   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者忌用脊椎扳法。

2.   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扳法。

3.   有骨质病变者,如骨关节结核、骨肿瘤等禁用扳法。

4.   对于四肢关节外伤,骨折未愈合者禁用扳法。

5.   有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症者慎用扳法。

四、 拔伸法

固定关节或肢体的一端,沿其纵轴方向牵拉另一端,使关节或半关节伸展的手法,称之为拔伸法。其又称为“牵引法”、“牵拉法”、“拉法”和“拔法”,是正骨推拿流派常用手法,包括全身各部关节、半关节的拔伸牵引方法。

分类及使用部位

根据拔伸的关节或半关节分为: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指间关节拔伸法、腰椎拔伸法、骶髂关节拔伸法、踝关节拔伸法。

[操作方法]

1.   颈椎拔伸法:包括掌托拔伸法、肘托拔伸法和仰卧位拔伸法三种。

1)       掌托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双手掌心向上,双前臂尺侧放于患者肩颈部,以双手拇指指端或罗纹面顶住其两侧风池穴,两手掌分置于其两侧下颌部,用两手掌及拇指顶托住患者头部,缓慢向上拔伸,同时两前臂下压,利用杠杆力的作用,使患者的颈椎持续地向上牵引1~3分钟。(见图:4-87)

2)       肘托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用一手横托住患者的枕后部以固定助力,以另一上肢肘弯部托住其前下颌部,手掌自然扶住一侧面部加强固定,两手协调用力托住患者的头部缓慢地向上牵引,使其颈椎持续地向上牵引1~3分钟。

3)       仰卧位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端,面向患者,用一手托扶住其枕后部,另一手托扶下颌部,两手臂协调用力,托扶住患者的头部沿水平线向其头顶端缓慢牵引,使其颈椎持续地水平位牵引。

2.   肩关节拔伸法:包括上举拔伸法、对抗拔伸法、手牵足蹬拔伸法。

1)       上举拔伸法: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术者立于其患侧后方,用一手托握住患肢侧上臂下段,并将其手臂自前屈位或外展位缓慢抬起,至肩关节外展120°~140°时,用另一手握住其前臂近腕关节处,同时托上臂的一手自然上移,握住其前臂,两手协调用力,向上缓慢地拔伸,至有阻力时,以钝力持续进行牵引。

2)       对抗拔伸法:患者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术者立于其患侧,用双手分别握住其腕部和肘部,保持肩关节外展位持续牵拉。助手协助固定其身体上半部或嘱患者身体向另一侧倾斜对抗用力。(见图:4-88)

3)       手牵足蹬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患肩位于床边。术者立于患者患侧,面向其头面部,以临近患者一侧下肢的脚掌置于其腋下,双手握住其腕部或前臂部,沿水平线斜向外下方缓慢牵拉,同时顶住腋下的脚掌用力与之对抗,手足协调用力,使其肩关节在外展位20°~40°得到持续牵引,牵引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使肩关节内收、内旋。

3.   腕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面向患者而立,用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掌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水平用力,缓慢地进行拔伸。(见图:4-89)

4.   指间关节拔伸法:用一手握住患侧腕关节,另一手捏住患指末节掌背面,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缓慢地拔伸其指间关节。(见图:4-90)

5.   腰椎拔伸法:患者俯卧位,双手用力抓住床头,或一助手双手扶住其腋下,帮助固定其身体上部。术者立于患者足端,用双手分别握住其两足踝部,同时向足端斜上方逐渐用力牵拉。在牵拉中,术者可站于矮几上,身体上半部顺势后仰,两肘关节伸直,以加强牵拉的力量。

6.   骶髂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患侧膝关节屈曲,另一侧下肢自然伸直,会阴部垫一软枕。术者立于患侧,面向患者头部,一手扶按其患膝前部,另一手臂穿过其腘窝,握住扶膝一手的前臂,并用腋窝挟住其小腿下段,同时用一足后跟抵住其会阴部软枕上,手足协调用力,将其下肢向下方逐渐拔伸,术者身体亦随之而后仰,以增强拔伸之力。

7.   踝关节拔伸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握住其患足掌前部,一手托握住其足后跟,两手协同用力,将其患踝向肢体远端拔伸,助手可握住患者的患肢小腿下段与术者作对抗牵拉,在拔伸过程中,可配合踝关节的屈伸活动。

[操作要领]

1.   牵引拔伸时力量应循序渐进,由小逐渐增大,拔伸到一定的程度后,则需维持一个稳定的牵拉力,但总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   拔伸动作要稳而缓,用力均匀而持续,不可突然暴力牵拉。

3.   牵拉时要注意固定好近端,牵拉远端,牵拉的方向应顺应肢体的纵轴线,不可歪斜。

4.   临床操作中,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和施术部位的不同,控制好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功效] 理筋整复、松解粘连、滑利关节、顺筋舒筋、解痉止痛

[适应症]

本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伤筋疾病:四肢各关节粘连、功能障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四肢关节脱位,骨折等,如:

1.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颈椎病,宜用颈椎拔伸法,操作时注意根据颈椎的正常生理屈度,调节拔伸的角度,避免触及颈部两侧的颈动脉窦;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后关节紊乱、急性腰扭伤,常用腰部拔伸法配合腰部的拿法、扳法。

2.   肩周炎、肘关节强直等四肢关节粘连、关节功能障碍疾病:使用相应的各关节的拔伸法,配合关节的扳法、摇法等手法。

3.   广泛应用于各部的骨折、脱位的手法复位。

[注意事项]

1.   拔伸时要注意顺应关节的生理特点,调节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2.   拔伸中禁止突然的暴力牵拉,以免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的牵拉损伤。

3.   关节复位时不可在疼痛、痉挛较重的情况下拔伸,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及软组织的对抗反映,造成手法的失败。

 

推拿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推拿适应症

推拿适应症涉及骨伤、内、妇、儿、五官、神经科疾病,同时亦用于减肥、美容及保健医疗等。

1.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落枕、颈肩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胸胁迸伤,肋软骨炎、腰椎后关节紊乱、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滑脱症(轻度)、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骶髂关节半脱位、臀中肌损伤、梨状肌综合征、尾骨挫伤。各种常见关节脱位,如下颌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桡尺远端关节分离症、髋关节脱位等。四肢关节扭伤,如肩关节扭挫伤、肘关节扭挫伤、腕关节扭挫伤、半月板损伤、关节脂肪垫劳损、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扭伤、跟腱损伤。以及退性行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峰下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指部腱鞘炎(掌指关节腱鞘炎)等 。

2.内科疾病:如感冒、胃脘痛、胃下垂、胆绞痛、呃逆、便秘腹泻肺气肿哮喘、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尿潴留、眩晕、昏厥以及阳萎等。

3.妇科疾病:如急性乳腺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产后缺乳、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妇女绝经期综合征、慢性盆腔炎、子宫脱垂等。

4.儿科疾病:脑性瘫痪、咳嗽、发热、顿咳、泄泻、呕吐、疳积、佝偻病、夜啼、遗尿、脱肛、肌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斜视桡骨头半脱位等。

5.五官科疾病:近视视神经萎缩、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耳鸣耳聋等。

6.神经科疾病:面瘫失眠、神经性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等。

二、推拿禁忌症

以下情况一般不适合选用推拿治疗。

1.各种急性传染病。

2.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

3.各种溃疡性皮肤病

4.烧伤烫伤

5.各种感染性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关节炎

6.严重心脏病肝病

7.严重的(不能合作、不能安静)精神病。

8.经期、妊娠期妇女疾病(尤其是腹部严禁推拿)。

9.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

10.年老体弱的危重病患者。

11.诊断不明,不知其治疗要领的疾病(如骨折、骨裂和颈椎脱位等),也应视为禁忌症。

12.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患者,手法可能加剧脊髓损伤

 

 推拿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 、推拿医师应经过正规的培训,不仅要有熟练的推拿手法技能,还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等。治疗前应审症求因、辨证辨病,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排除推拿禁忌证。推拿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和询问患者的反应,适时地调整手法与用力的关系,做到均匀柔和、持久有力。对老人、儿童应掌握适宜的刺激量,真正做到使患者不知其苦。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疼痛肿胀较甚,瘀血甚者,应选择远端穴位进行推拿操作,待病情缓解后,再行局部操作。推拿者手要保持清洁,指甲要每天修剪。冬季要保持温暖,要坚持使用介质(加滑石粉等),防止损伤患者的皮肤。推拿中应全神贯注。对于饱餐后、大量饮酒后、暴怒后、大运动量后的患者,一般不予立即治疗。推拿的一个疗程以10~15次为宜,疗程间需休息2~3日。

二、推拿医师在操作时必须选择适当的体位。在进行胸部、腹部、腰背部、四肢操作时均可自然站立位,两腿呈丁字步或呈弓步;在推拿治疗头面部、颈部、肩及上肢部、胸腹部、下肢部及小儿疾病时,可采取坐姿。

三、患者须采取适当的体位以配合治疗。治疗头面部、胸腹部、下肢前侧部疾病时,患者取仰卧位,即面部向上,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双下肢自然伸直;上肢置于面部下方或体侧;治疗胁部、髋部疾病时,患者取侧卧位,双下肢自然屈曲,或下面腿伸直,上面腿屈曲,下面上肢屈肘约90°,上面上肢自然伸直置于体侧或撑于体前床面;治疗头面部、颈部、肩及上背部、腰部,也可以指导患者取端坐位。

 

推拿异常情况的处理

推拿是一种外治法,与药物内治是有区别的。临床上,如果手法操作不当,不但达不到应有的疗效,而且能加重患者的痛苦,甚至会导致不良后果,危及生命,故应当积极预防推拿意外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正确处理。

推拿意外涉及有肢体的软组织、骨与关节、神经系统、内脏系统等。

一、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附件等。皮肤损伤在推拿临床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第一,初学推拿者,手法生硬不能做到柔和深透,从而损伤皮肤。第二,粗蛮的手法是造成皮肤损伤的另一原因。粗蛮施加压力或小幅度急速而不均匀地使用擦法,则易致皮肤损伤。第三,过久的手法操作,长时间吸定在一定的部位上,局部皮肉及软组织的感觉相对迟钝,痛阈提高,可导致皮肤损伤。

预防及处理:要求医者加强手法基本功的训练,正确掌握各种手法的动作要领,提高手法的熟练程度,并使用适当的推拿介质。

二、骨与关节损伤

主要包括骨折和脱位两大类。推拿临床上,由于手法过于粗暴,或对关节的正常活动度认识不足,被动运动超过正常关节活动度,而使骨与关节、软组织损伤。或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毫无准备施行手法操作造成病理骨折,甚至医源性骨与关节损伤。

预防及处理:要求施术者对骨与关节的解剖结构和正常的活动幅度有深刻的了解;在推拿治疗时不乱使用强刺激手法及大幅度地超越骨与关节的活动范围,一旦发生意外应及早处理,同时要分辨是局部损伤还是合并有邻近脏器的损伤。

三、环枢关节脱位

第一颈椎又称环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构成;第二颈椎又称枢椎,椎体小而棘突大,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为齿突。环枢关节是由两侧的环枢外关节和环枢正中关节构成,可围绕齿突作旋转运动。环枢外侧关节由环椎下关节面和枢椎上关节面组成,环枢正中关节由齿突和环椎前弓和环椎横韧带组成。正常情况下,进行颈部旋转、侧屈或前俯后仰的运动类推拿手法,一般不会出现环枢关节脱位。当上段颈椎有炎症或遭受肿瘤组织破坏后,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手法操作者盲目地作较大幅度的颈部旋转运动或急剧的前屈运动,可导致环椎横韧带撕裂、环枢关节脱位;或者有齿突发育不良等先天异常,也可因盲目的颈部手法操作,姿势不当,手法过度,引起环枢关节脱位。

预防及处理:环枢关节脱位属高颈位损伤,多为自发性,可由颈部、咽后部感染引起的环枢韧带损伤,也可因推拿手法,在外力作用下引起颈椎关节脱位。颈部活动受到年龄限制,年龄过小颈部活动范围的大,年龄越大颈部活动越小。因而在预部手法操作特别是颈部旋转复位类手法之前,应常规摄X线片,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等,以排除颈部、咽部及其它感染病灶,了解其疾病的变化和转归,方能行颈部旋转手法,但不宜超过45°,颈部扳法不要强求弹响声。

四、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造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因素,多由高处下坠或足臀部着地,其冲击力由下向上传递到脊柱,从而发生腰椎上部或胸椎下部骨折。推拿操作时,当病员取仰卧位,过度地屈曲双侧髋关节,使腰椎生理弧度消失,并逐渐发生腰椎前屈,胸腰段椎体前缘明显挤压,在此基础上,再骤然增加屈髋、屈膝的冲击力量,则容易造成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

预防及处理:正常的双下肢屈膝、屈髋运动是用来检查腰骶部病变的特殊检查方法之一,在临床上也常用此法来解除腰骶后关节滑膜的嵌顿和缓解骶棘肌的痉挛。运用此种方法的时候,只要在正常的髋、骶关节活动范围内,且双下肢屈髋关节的同时,不再附加腰部前屈的冲击力,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久病体弱或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行此法时更需谨慎。

单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指椎体压缩变形小于二分之一,无脊髓损伤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指导患者锻炼腰背伸肌,可以使压缩的椎体复原,早期锻炼不致于产生骨质疏松现象,通过锻炼增强背伸肌的力量,避免慢性腰痛后遗症的发生。对于脊柱不稳定的损伤,即椎体压缩变形大于二分之一,同时伴有棘上、棘间韧带损伤或附件骨折,或伴有脊髓损伤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五、肋骨骨折

肋骨共有12对,左右对称,连接胸椎和胸骨而组成胸廓,对胸部脏器起着保护作用。肋骨靠肋软骨与胸骨相连,肋软骨俗称“软肋”,能缓冲外力的冲击。造成肋骨骨折的因素主要是直接和间接的暴力。在推拿治疗时,由于过度挤压胸廓的前部或后部,使胸腔的前后径缩短,左右径增长,导致肋骨的侧部发生断裂。如患者俯卧位,医者在其背部使用双手重叠掌根按法或肘压法等重刺激手法,在忽视病人的年龄、病情、肋骨有无病理变化等情况下使用此类手法,易造成肋骨骨折。

预防及处理:目前的推拿治疗床一般是硬质铁木类结构,在上背部俯卧位推拿时,要慎重选用手法。对年老体弱的患者,由于肋骨逐渐失去弹性,肋软骨也常有骨化,在受到外力猛烈挤压时易造成肋骨骨折;对某些转移性恶性肿瘤肋骨有病理变化的病人,此背部及胸部的按压手法极易造成医源性或病理性骨折。

单纯的肋骨骨折,因有肋间肌固定,很少发生移位,可用胶布外固定胸廓,限制胸壁呼吸运动,让骨折端减少移位,以达到止痛的目的。肋骨骨折后出现反常呼吸、胸闷、气急、呼吸短浅、咯血、皮下气肿时,应考虑肋骨骨折所产生的胸部并发症,应及时转科会诊治疗。

六、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由肩胛的关节盂与肱骨头所构成。其解剖特点是:肱骨头大,呈半球形,关节盂小而浅,约为肱骨头关节面的1/3,关节囊被韧带和肌肉覆盖,其运动幅度最大,能使上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上举。由于肩关节不稳定的结构和活动度大,用此它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受损关节部位之一。对肩部疾病推拿治疗时,如果方法掌握不当,或不规范地做肩部的被动运动,就可能达成医源性的肩关节脱位,甚至并发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等。

预防及处理:要求施术者对肩关节的解剖结构和关节正常的活动幅度有深刻的了解,在做被动运动时,双手要相互配合,运动幅度要由小到大,顺势而行,切不可急速、猛烈、强行操作;对于肩部有骨质疏松改变的患者,在推拿治疗时不应使用强刺激手法及大幅度的肩关节外展、外旋的被动运动,尤其是操作者的双手不能同时作反方向的剧烈运动。           一旦造成单纯性的肩关节脱位,应使用手牵足瞪法复位,完成整复。如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骨折块无移位者,只要脱位一经整复后,骨折块也随之复位。如推拿肩部时造成肱骨外科颈骨折,应分析其骨折类型,再确定整复手法,必要时须转科手术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七、神经系统损伤

由于推拿手法使用不当或外力作用造成神经系统的损伤,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两大类。其危害程度之严重,可居推拿意外之首,轻则造成周围神经、内脏神经的损伤,重则造成脑干、脊髓的损伤,造成瘫痪甚或死亡。

腋神经、肩胛上神经损伤:腋神经从属锁骨部分支,由第五、六颈神经前支组成。在腋窝发自臂丛后束,穿过四边孔间隙,绕行于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下间隙部,其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其皮支由三角肌后缘穿出,分布于肩部和臂部的皮肤。肩胛上神经从属锁骨上部分支,由第五、六颈神经前支组成,起于臂丛上干,向后经肩胛骨上缘入冈上窝转至肩峰下方入冈下窝,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推拿治疗颈部疾患时,如强行做颈椎侧屈的被动运动,易导致患者的臂丛神经和关节囊损伤,同时对侧关节囊也受到挤压损伤。一般在行手法治疗后,若立即出现单侧肩、臂部阵发性疼痛、麻木、肩关节外展受限,肩前、外、后侧的皮肤感觉消失,应警惕神经损伤的可能性,日久可出现三角肌、冈上肌废用性肌萎缩。

颈椎斜扳法前,忽略了局部骨质检查,如存在骨质的破坏或畸形;患者畏惧不配合;加之,术者对解剖的不熟悉,操作时对手法掌握不好,采用暴力强行超范围的旋扳,导致对脊髓的损害而出现高位截瘫,甚至死亡。

预防及处理:在颈部行侧屈被动运动时,尤其要注意,颈椎侧屈运动的生理范围只有45°, 运动时绝对不能超过此界限,同时切忌使用猛烈而急剧的侧屈运动。在行颈椎扳法时,一定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去了解患者局部骨质情况,注意手法的力度、角度、幅度和方向,避免暴力旋扳,推拿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八、休克

休克是由于感染、出血、脱水、心功能不全、过敏、严重创伤等原因引起的综合征,共同的特征表现为微循环机能障碍,引起组织血流灌注不足,进而导致组织缺氧、酸中毒、血浆成分丢失,器官与组织机能障碍,甚至主要器官损害。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将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五类。推拿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特殊的手法,持续刺激或在患者空腹、过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行手法治疗,可出现休克反应。休克早期,由于脑缺氧,神经细胞的反应进一步降低,神经细胞功能转为抑制,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皮肤苍白、口唇甲床轻度紫绀、四肢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而快、血压下降、呼吸深而快、尿量明显减少等休克表现。

预防及处理:为了防止推拿治疗诱发休克意外,临床上必须做到,空腹病员不予推拿治疗,剧烈运动后或过度劳累后的病员不予重手法治疗。使用重手法刺激时,必须在患者能够忍受的范围内,且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推拿治疗中,出现休克病症时应立即终止重手法的不良刺激,如仅表现为心慌气短、皮肤苍白、冷汗等症状,应立即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予口服糖水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如症情较重应立即予以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运用血管扩张剂,以维护心、脑、肾脏的正常功能,必要时立即请内科会诊治疗。

文章来源:http://www.zhmf5.net/zhongyitese/zhongyituina/8494.html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