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

小儿中医四诊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2-08-29 21:48:06  

一、中医“指纹”诊断小儿病


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大人病,以号脉为主,诊小儿病,以望为主: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苗窃等,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方法,就是望“指纹”。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这是由于3岁以内小儿的皮肤娇嫩,“指纹”显示清晰,易于观察。3岁以上小儿或成年后,其“指纹”隐伏于皮肉之内或基本消失往往不易观察,故不再用“指纹”诊断疾病,而以诊脉代替之。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青筋。前人将“指纹”称作“虎口三关”,所谓三关是指风、气、命三关,即可将食指上的“指纹”分为三部分,命名为风、气、命(如右下图),靠近拇指一方为风关,靠近食指尖一方叫命关,风关与命关之间叫气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应该红黄相间,隐隐见于皮肤之中。如果有病缠身,则“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古人将小儿“指纹”的这种变化,概括为四句话: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疾病在表,则小儿的“指纹”浮浅于表面,显露在皮肤之上。而感冒之初,疾病在里,则小儿的“指纹”沉于内,深伏于肌肤之内。又如小儿食滞内伤,病属寒,则“指纹”呈红色。如外感风寒,“指纹”应鲜红而表浅。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病属热,“指纹”应见紫色。如外感风热“指纹”紫而表浅。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指纹”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颜色淡淡,以手推之则“指纹”消失,推后复见,多指示病为虚证,淡红为气血不足,为体虚;淡紫为体虚而有热,显示有虚火。“指纹”推之不动,颜色无变化,多说明病为实证,或病邪稽留体内。如痰湿内蕴、食滞内伤、邪热蕴结等病。假如患病较轻,“指纹”一般仅见于风关。若“指纹”延至气关之上,说明病情较重。如果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古代医家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在临床中,小儿的外感病、脾胃病通过看“指纹”来诊断准确率较高。如小儿是否有疳积,小儿病是寒是热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通过看“指纹”来判断或诊断疾病,只是中医的诊病方法之一,临床中若完全靠“指纹”来诊病,难免会有所偏颇。所以在临床中应四诊合参,认真辨证,方能力保诊断准确,治疗恰当,使患病的小儿早日康复。



二、中医看小儿鼻根青筋暴露


许多儿童虽小小年纪,却鼻根部“青筋暴露”。鼻根部是指人两眼内眦之间的部位,它是鼻子的起点,中医又称为山根。从中医角度讲,望诊是儿童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家长如果多注意孩子的鼻根,往往能够早期发现疾病。

许多儿童虽小小年纪,却鼻根部“青筋暴露”。鼻根部是指人两眼内眦之间的部位,它是鼻子的起点,中医又称为山根。如果儿童山根处青筋显现,则说明其可能患有积滞或惊风之证。患儿多有食欲不佳、腹胀、大便不调、夜睡不安、手脚心热、出汗、咬牙等症状。因此,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宝宝鼻根部有青筋显现,最好服用一些保和丸、王氏保赤丸、化积口服液、消积散等中成药以改善症状,也可由专业医生针刺四缝穴,以达到消积导滞的目的。如果患儿鼻根处的青筋发紫,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三、辨“指纹”识儿病


看“指纹”是古代医家诊断小儿疾病寒热虚实的手段之一,一般多用于3岁以下小儿,这是由于3岁以内小儿的皮肤娇嫩,“指纹”显示清晰,易于观察。3岁以上小儿或成年后,其“指纹”隐伏于皮肉之内或基本消失往往不易观察,故不再用“指纹”诊断疾病,而以诊脉代替之。

“指纹”是指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青筋。前人将“指纹”称作“虎口三关”,所谓三关是指风、气、命三关,即可将食指上的“指纹”分为三部分,命名为风、气、命(如右下图),靠近拇指一方为风关,靠近食指尖一方叫命关,风关与命关之间叫气关。

正常小儿的“指纹”应该红黄相间,隐隐见于皮肤之中。如果有病缠身,则“指纹”的颜色、部位、浮沉,都会随疾病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古人将小儿“指纹”的这种变化,概括为四句话: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疾病在表,则小儿的“指纹”浮浅于表面,显露在皮肤之上。而感冒之初,疾病在里,则小儿的“指纹”沉于内,深伏于肌肤之内。又如小儿食滞内伤,病属寒,则“指纹”呈红色。如外感风寒,“指纹”应鲜红而表浅。若“指纹”淡红而沉于内,则为脾胃虚寒。病属热,“指纹”应见紫色。如外感风热“指纹”紫而表浅。若“指纹”紫暗而沉于肌肤之内,则显示邪热郁滞于体内。“指纹”紫黑为热邪深伏,郁闭血络,病情危重。“指纹”颜色淡淡,以手推之则“指纹”消失,推后复见,多指示病为虚证,淡红为气血不足,为体虚;淡紫为体虚而有热,显示有虚火。“指纹”
推之不动,颜色无变化,多说明病为实证,或病邪稽留体内。如痰湿内蕴、食滞内伤、邪热蕴结等病。假如患病较轻,“指纹”一般仅见于风关。若“指纹”延至气关之上,说明病情较重。如果命关也见到了“指纹”,甚至“指纹”穿过命关,向指尖延伸,古代医家称之为“透关射甲”,预示疾病已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在临床中,小儿的外感病、脾胃病通过看“指纹”来诊断准确率较高。如小儿是否有疳积,小儿病是寒是热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通过看“指纹”来判断或诊断疾病,只是中医的诊病方法之一,临床中若完全靠“指纹”来诊病,难免会有所偏颇。所以在临床中应四诊合参,认真辨证,方能力保诊断准确,治疗恰当,使患病的小儿早日康复



四、别忽视宝宝的“地图舌”


带孩子的母亲可能偶尔会发现宝宝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了不均匀的剥脱,好像地图样的舌苔。这时家长就开始不放心,不知道孩子怎么了?还有的家长不把这个现象当做一回事而不去管他。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应麟提醒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地图舌。

据王医师介绍,地图舌是在4-5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地图舌出现后,一般无大的痛苦,但常伴有纳食不好,面黄肌瘦,盗汗夜惊,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症状。产生地图舌的原因应该是维生素缺乏或是舌炎。中医认为:舌苔的颜色、厚薄可以反映邪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而舌苔的有无则反映胃气的盛衰。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舌苔的有无也就反映了人体正气的情况。小儿舌苔上出现剥脱,说明小儿的脾胃之气衰弱,正气不足。有病的孩子,舌苔出现地图舌,都表明有脾胃阴虚及脾胃气虚。

当看到舌苔剥脱如地图状,剥脱片大小不等,边缘隆起,剥脱面为红色,与舌质有别,多属于脾胃阴虚;若剥脱面边缘无隆起,剥脱面光滑如镜,其颜色与舌质颜色大体相同,多属于脾胃气虚。有地图舌的孩子大多是与脾胃消化功能疾病有关系,所以治疗地图舌,要在治疗、调理脾胃消化功能时,结合治疗地图舌。

家长看到孩子有了地图舌,要在饮食和护理方面多注意。首先地图舌的出现和孩子的营养状态有关,有时是因为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所造成的。这时就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蛋、豆等。

有地图舌的孩子不宜吃煎炸、熏烤、油腻的食物,如:油饼、煎蛋、煎饼、烤羊肉串;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干姜、羊肉、狗肉及其他肥肉亦应忌口。

对于脾胃阴虚的孩子,会表现为:虽有饥饿感而不思饮食,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夜眠出盗汗,有地图舌的孩子,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类及豆制品;吃牛奶、鸡蛋、瘦肉、鱼肉,这些食物含蛋白质高,各种微量元素多,而脂肪含量少,营养丰富而不生内热;水果、蔬菜应多吃,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山楂、乌梅、西瓜等含维生素种类多的果类。

对于脾胃气虚的孩子,会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肢倦乏力或活动后气喘,或稍一活动则出汗甚多,少气懒言,大便稀溏或成形而次数较多,睡时露睛,流口水,面色苍白或萎黄,兼有地图舌者,应给孩子吃一些能够健脾益气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这些食品可以做成粥服用,一方面小儿服用方便,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温养脾胃,健脾益气。

王医师提醒家长,一定要保持宝宝的口腔卫生,饭后要漱口,晚上睡觉前用淡盐水漱口;脾胃功能不好的孩子饮食要注意忌口,不吃辛辣刺激,不好消化的食物;少吃零食,不吃膨化食品,不吃冷饮冰冻的食品;适当增加水果的种类和量,多吃蔬菜,尤其是深绿色、红色等颜色深的蔬菜。
 


五、小儿头颅形态与疾病



小儿在出生后或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及某些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小儿头颅形态发生变化。因此、在儿科疾病中诊察头颅形态十分重要。

1.小儿头颅过大,为先天性脑积水。
2·小儿头颅过小,为肾精不足,先天发育不良。
3·方颅畸形,多见于佝偻病,亦属肾气不足。

头顶圆及方者,提示脑髓充足,发育良好。而头尖者为大脑发育不良,头顶有凸起或有凹陷,都象征大脑发育异常。

 

六、带孩子看中医如何望诊


当您需要带孩子请中医诊治时,应该积极配合,协助大夫尽快在检查过程中,得出准确的诊断,以便合理用药,这是治疗的关键。

中医诊断是依靠“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来检查病情。对于家长,应注意哪些事情,才能配合好大夫的检查工作呢?

望诊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即使较大儿童往往也不能正确叙述病情,况且寸口脉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生很好合作,哭闹乱动而影响脉息,因此望诊就显得尤为重要。历代中医儿科医家都把望诊列为首位,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因此可以通过望神色、苗窍、指纹、二便等,来诊察内脏的疾病。

1.望神色:就是观察面部的神态与颜色,家长应尽量让患儿面部神态、颜色保持自然。就诊前要尽量安抚病儿,缓解病儿的紧张心理,力求使孩子在平静状态下就诊;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化妆,如给孩子搽红脸蛋、红嘴唇、染指甲等,这些都会遮盖患儿面部的本色,不利于病情检查。

2.审苗窍:包括察望目、舌、口、鼻、耳、前后阴。中医望舌,要看舌苔与舌质。在病儿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冷和有颜色的食物及饮料。

3.辨斑疹:小儿许多疾病均可发疹。病儿就诊前,家长需看看周身有无出疹,就医前最好给孩子穿松软、易解、好脱的衣裤,便于医生检查。

4.查指纹:中医对3岁以下小儿进行检查时,都要看指纹颜色变化。孩子就医前,要把小手洗净,候诊时要保持小手干净。

5.察二便:孩子大小便的变化对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尤其是腹泻的病孩,来看病时,家长要带一份新鲜的大便,给医生看看,并便于做化验检查。若发现尿有不正常时,就需带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化验检查。



七、刘弼臣小儿头面部望诊经验口诀


1毛发望诊诀

气血充足毛发润泽.气血两虚毛发不华.
气血衰疲毛发作穗.气亏血枯毛发焦干.


2囟门望诊诀

气虚则囟门作坑.气盛则囟门高鼓.
精气亏囟门晚闭.精气夺囟门开裂.


3目睛望诊诀

瞳仁明亮肾气充足,瞳仁无光肾气亏虚.
黑睛亮泽肝血充足,黑睛晦暗肝血亏虚.
白睛明亮肺气充盛,外邪难侵少生咳嗽.
白睛蓝斑厌食虫生,白睛红赤肝火灼肺.
白睛黄染肝经湿热,两呲红丝心火炎肺.
上睑下垂睥虚气陷,下睑虚浮水来克土.


4口唇望诊诀
口唇淡白脾气虚寒,口唇红赤脾火上炎.
唇若涂朱脾有积热,唇淡而润脾虚失运.
唇干少津脾阴受伤,唇裂干痒脾受风邪.
 


八、小儿面色望诊述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此论虽通言诊法的大要,然尤以小儿最为适宜。其中望诊在儿科诊断中意义极大。兹就小儿面色望诊内容做如下述要。

1小儿各种疾病的原因与面部气色的关系
要了解小儿各种疾病的原因,首先要仔细诊察小儿面部的气色。因为面部是十二经总会的地方,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理,五脏面部的变化,可以从面部上相应的五部、五色表现出来。察小儿面部的气色就能了解五脏的病变。五部是,头额天庭属心,下颏地角属肾,鼻准属脾,右颊属肺,左颊属肝。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以脏而论,肝病多青色,心病多赤色,脾病多黄色,肺病多白色,肾病多黑色。以证候而论,显青色的多是惊风证候;显红色的多是大热证候;显黄色的多是伤脾伤湿伤食的证候;显白色的多是虚寒证候;显黑色的多属疼痛,而且病多危恶。此外,前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从小儿面部气色的变化便可测知疾病的新久和预后。如气色光泽,五色鲜明的多是新病,证多轻而易治;气色沉暗,五色晦浊,证多重而难疗。然而暴感外邪的病证,而晦暗尚无妨碍,久病内亏,颜色娇艳者多危重。

2可利用五行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
观察面部的气色,还可根据五行生克的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一般五部五色符合五行相生为顺,反之符合五行相克为逆。以脾病为例,脾在五行属土,黄色是它的正常色泽,在发病过程中,如果见红色,就是火生土的象征,多是顺证、轻证,预后良好。反之,如见青色,便是木克土的象征,多为重证、逆证,预后多不良。其他各脏的病变,也可以用此理来推论。又如气血未衰,在部位相生的情况下,虽有外邪助病,也易治疗,若久病气血虚弱,又与本色相克,大多正气不支,每难速愈。

3要从现证中注意疾病发展趋势
诊察小儿,不但要注意现证,还要从现证中注意疾病发展趋势。例如天庭部位现于青暗色的,是将要发生惊风证候的表现。见红色的多是内热病证,见黑色的大多预后不良。太阳部位见到青色的,多是惊风证候,如果这种青色蔓延到耳部的,则多属险恶证候,不易治疗。印堂见青色的必见泄泻色青,伴有微热惊惕不安的惊泻证。眉下的风池,眼下的气池,出现青色的多属惊风。见了紫色的多为呕吐上逆证。又如两眉颜色发青的,是一种无病的正常色。若双眉见红色的,则多是烦热证候。鼻准部见到红色的,多是脾经有热,如果一旦出现了黑色,则多属不治之证。口唇红色的,多是脾经有热,色白的多是脾经有寒。左腮发红的,多是肝经有热;右腮发红的,多是肺热痰盛;承浆部位见到青色的,多是惊风病;如果出现黑色的,则多属缠绵日久难愈的抽搐病证。

4结论
以上是诊察小儿的基本知识,为诊疗小儿病的基本环节。但小儿为哑科,望色诊病之法有时可据,有时不可据,亦必查明病因,详审苗窍,细观指纹,静验见证,兼察觉声音、臭味,四诊合参,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九、小儿泄泻时望诊、切腹有何意义


望、闻、问、切统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这四个方面不可偏废,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应该四诊合参,相互配合。但由于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和病情反应均与成人有别,且乳婴儿不会言语,年龄较大的小儿也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闹,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都很重视望诊、切腹,并在这些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使临床辨证的手段更为多样。

钱育寿老中医的望诊、切腹经验是:大便溏泻夹有泡沫,色青或色淡绿,肠鸣辘辘,阵发哭闹者,多为邪蕴肠道,拟用祛风药;泄泻日久,大便绿色,水分多者,多为伤及脾阳;大便带粘液多者,多为湿邪较甚,实证多见,若虚证见此肛门口不红者多为寒热夹杂;大便呈蛋花样,色黄或淡黄,肛门口淡红者多属脾虚夹滞;大便时肛门疼痛,肛门口红裂者,多属热证;局部与整体症状不尽符合者,多属虚实夹杂之证;平素大便干稀不调,饮食稍有不慎即大便稀溏或伴腹痛隐隐者,均属脾虚之证;腹部膨隆,泻后胀减,按之硬且痛,叩之沉实者,属食滞;腹部虽胀而按之软,泻后胀不减,叩之如鼓者,属气滞;腹部凹陷,腹壁松弛,皮肤干枯,口渴唇燥,尿少,舌红少津者,为津液大伤;精神萎顿,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腹凹如舟,泻下质稀如水而不臭,舌淡苔白者,则为泄泻伤阳。

金绍文老中医认为:辨证宜首重望诊,既察神态、症状、舌苔等整体情况,尤重肛门颜色、皱褶和大便性状等局部变化,以此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他的望诊经验如下:

热泻:伴有发热,面色红赤,舌红苔黄或白而腻,若苔薄者则湿热较轻,厚则湿热较重。肛门见肿胀色红,皱褶变粗,如色红紫,皱褶粗而肿硬者,为湿热较重之象。其大便急迫,呈黄色,或水样,带有粘液,气秽热臭,小便色黄赤短涩。

寒泻:每见畏寒,面色灰白,精神萎靡,舌苔白或薄白腻,脘腹膨软;肛门皱褶潮粘;便下青色或淡黄、淡绿色,带有泡沫,其味微腥,小便清长。

伤食泻:可见烦躁,嗳气口臭,鼻准带红,腹部膨隆疼痛,手心热,舌苔白腻或白糙;肛门周围淡红,大便色淡黄,夹有不消化食物(或乳块),味酸臭。

脾虚泻:可见面色白或萎黄,神疲肢倦,或四肢略肿,腹胀而软,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肛门稍肿不红,有下坠感;大便溏薄,带有食物残渣或乳片。

其次,尿如米泔多为脾胃气虚;皮肤干枯,面色灰滞,精神倦怠,舌红少津,肛门皱褶松弛下坠,腹部凹陷,腹壁松驰,大便日行3~5次,状如鸭粪者,则是津液大伤;面色白无华,精神极度倦怠,额出冷汗,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腹凹如舟,弹性消失,脱肛不收,便如稀水而不臭,或淡绿色夹有残渣者,则为阳气不足、脾胃虚寒之证。

王鹏飞老中医还根据小儿腹泻引起上腭各部位的颜色变化来推测腹泻的寒热虚实。如腭前(位于上腭前部、门齿后部)、腭后(位于上腭部靠近咽喉处)均为深红色,二臼齿处(位于上腭两边臼齿处)黄、红色,中柱(指上腭中间从前至后的一条线)淡白,为实热型,治时宜用清热健脾分利止泻法;如腭前、腭后均为粉红色,二臼齿处乳白,中柱乳白,为虚寒型,治时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如小儿腹泻时,臼齿处乳白色且厚者,说明腹泻重,脾肾虚亏,病情重。

此外,古代医家还对人中、印堂等处的色泽变化,作了较详细的观察,指出,人中色黄常属伤食吐泻,色黑病情较重
 

十、小儿虎口纹的望诊方法


虎口,在大指次之间。初生及未满三岁的小儿,得了疾病,可以根据食指内上廉所显露的脉络形色,来诊断病情,这就是诊虎口三关。一般是男孩先看左手,女孩先看右手。食指近虎口的第一节叫风关,第二节叫气关,第三节叫命关。正常的指纹形色,是红黄隐隐可见,倘若发生变化,则指纹的形态、颜色随着疾病的变化而变化。看指纹的方法。应把小儿抱向阳光充足的地方,医生用自己的一只手把握住小儿的食指尖端,另一只手的拇指或食指轻轻的从命关向虎口的方向推去,目的是促进气血的流通,使指纹明显易见,然后再根据指纹的颜色、部位、形态进行诊察,指纹深红紫暗的属于邪热内郁,纹色浮露而潮红的是外邪初入,病在肌表;若纹色淡红莹亮,多是中气怯弱营卫不充,证属虚寒的表现;纹色黄的,病在脾胃;纹色黑的,是一种中恶的症候;纹色发青的,多是惊风抽搐;纹色发白的,又多属疳积的病症。

指纹形色只见于第一节风关的,病浅易治,现于第二节气关的,病较深重,纹色上侵到第三节命关时,病势深而难治。若纹形弯曲,颜色发紫的是主伤食内热的症候;颜色发青的多的被人或走兽所惊吓;颜色发红的多系被水火或飞禽所惊吓:颜色发黄的多是被雷电所惊吓;颜色发黑的多属阴痫病症的表现。还有纹形圆长,像长珠样的名曰“长珠纹”系饮食所伤的症候:纹形一点红色像流珠之状的,名曰“流珠纹”,多是内热之证。还有纹形上尖长而下微大像蛇去之形的,名曰“去蛇形”,主伤食吐泻证候;上微大而下尖长像蛇来之形的,名曰“来蛇纹”,多属疳膨食积之证。还有纹形如弓,弯向中指,称为弓里纹,多主感冒外邪的证候;纹形弯向拇指的称为弓外纹,多属痰热内盛的现象。还有纹形斜向中指的称左斜,多属外伤风邪:斜向拇指的称为右斜,多主外感寒邪。还有纹如悬针形或枪形的,主痰热内闭的证候。若纹形直透三关,射甲透指的称“通关射甲”。这是一种肝木亢盛、脾气大败的现象,证多危险。



十一、望小儿指纹


望指纹是儿科诊断的特殊方法,常用于3岁以内的幼儿。因幼儿脉部短小,诊病时又每多哭闹,易使切脉失其真象,此时可望诊指纹。

纹指络脉(浅表静脉)在虎口至食指上中下三节,近虎口处第一节为“风关”(又名寅关),第二节为“气关”(又名卯关),第三节为“命关”(又名辰关)。纹见下节风关者为轻病,纹见中节气关者为重病,纹见上节命关者为危证,直透过三关者为最危之症。若脉络浮,则病在表;脉络沉,则病在里。应该注意的是,在验指纹时,须用大指侧面,轻轻地推小儿食指三关,宜从命关推向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向命关。
正常指纹,多是淡红隐隐,不超过风关。

指纹辨证,中医多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带分虚实,三关定轻重”句话。所谓浮沉分表里,是指纹升浮显露,相当于浮脉,为表证;若指纹沉浮隐现,则相当于沉脉,为里证。通过辨颜色和淡滞,可诊断病证的寒热虚实:如指纹色淡,多为虚证、寒证,可见于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的病孩。如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可见于伴有发热、恶寒、咳嗽、流涕的感染性疾病初起时。指纹紫红沉隐,多为里热,可见于高热、咳喘的支气管肺炎等病。

青紫纹可见于惊风抽搐的热极动风证。指纹淡青,多见于虚风证,可兼有呕泄失水、久吐久泄、暴吐暴泄、脾虚引致肝风、手足抽筋等病状。颜色淡紫,则多属虚热,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若指纹紫滞,推之不畅,回流较慢,多见于痰湿、食滞、郁热、病重时;在热性病过程中,如肺炎、脑炎,或暴吐暴泄、心肺功能衰竭、郁血、缺氧时,可指纹暗滞,唇舌紫绀。



十二、中医教你从宝宝面色辨疾病


从中医角度讲,“望”诊是为儿童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典籍中就有“望面色,审苗窍”之说,意思是看儿童面部肤色,就可以诊断出宝宝患了什么疾病。

鼻根青筋,多为积滞
许多儿童虽小小年纪,却鼻根部“青筋暴露”。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主任医师马丙祥说,鼻根部中医称为山根,如果儿童山根处青筋显现,则说明其可能患有积滞或惊风之证。

此类患儿多有食欲不佳、腹胀、大便不调、俯卧睡眠、夜睡不安、手脚心热、出汗、咬牙等症状。因此,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宝宝鼻根部有青筋显现,最好服用一些保和丸、王氏保赤丸、化积口服液、消积散等中成药以改善症状,也可由专业医生针刺位于除大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的第二个指横纹处的四缝穴,以达到消积导滞的目的。如果发现患儿鼻根处的青筋发紫,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面色土黄,多为脾胃虚弱
面色土黄的患儿多有懒动、偏食、厌食、大便不调等症状,在治疗上应以健益脾胃为主,兼以消积导滞。对于此类患儿的治疗中医“捏脊疗法”具有很好的效果,手法也相对容易掌握,因此家长不妨学习一下。捏脊疗法的具体做法是: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长,然后捏起儿童背部皮肤约0.5~1厘米,从下往上推进。如此反复,每天1~2次。

马主任说,按捏脊部可以督一身之气、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对于改善患儿厌食之症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家长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健脾益气的中成药,如健儿消食口服液、参苓白术散等。


面部白斑,多误诊为癣
儿童面部出现淡白色的粗糙斑块,许多家长或医生会误认为这是一种“癣”。其实对于儿童来讲多是由于脾胃虚弱所致,马主任推荐,可选用白术、山药、云苓、白扁豆、山楂等进行健脾胃、消积滞治疗。

现代医学多认为患儿是由于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所致,因此家长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为孩子补充锌制剂、铁制剂、多种维生素等营养元素。如果患儿除了面部白斑外,还经常出现腹痛、消瘦等症状时,应考虑肠道蛔虫等寄生虫作怪,尽快对患儿进行驱虫治疗。

除了面部白斑外,还有些儿童面部表现为晃白色。马主任说,儿童面部以红润有光泽为主,可是有些儿童却面色整体发白无光泽。此类患儿多有出汗、虚胖、大便稀等症状,这主要是肺脾气虚所致,患儿多合并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应服用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等进行健脾补肺治疗。
 

文章来源:http://www.zhmf5.net/zhongyixuexi/gujinyian/7261.html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