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 解表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6-07 20:18:14
名称:麻黄
类别:解表药
拼音:MA HUANG
拉丁:Herba Ephedrae
别名:龙沙、狗骨
药用部位:草质茎
药材性状: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m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mm,有粗糙感.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m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1~2mm,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栽培要点:喜凉爽干燥的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最为适宜,低洼地或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用种子及分株繁殖。
产地:河北、山西、内蒙古
采收加工: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曰:“麻黄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本草经集注》曰:“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唐本草》曰:“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旁沙洲上最多。其青徐者今不复用,同州沙苑最多也。”现主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
性味归经:温;辛、微苦;归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抽鼻或调敷。
禁忌: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
【饮片】
名称:炙麻黄咀
饮片性状:为细短节段。表面深黄色,略有光泽,略带粘性,味甜。
炮制方法:取麻黄段,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药材中,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蜜炙后味甘微苦,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并与止咳平喘的功效起协同作用,从而增强其宣肺平喘止咳的效力。
名称:麻黄咀
饮片性状:为细短节段。表面黄绿色,粗糙。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成纤维性,髓部红棕色。气微香,味涩,微苦。
炮制方法: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
炮制作用: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作用强,多用于表实证和风水浮肿,但过汗有伤阴亡阳之虑,对体虚者不宜。
麻黄的眼科药对:
(1)麻黄、大黄
麻黄辛温解表,大黄苦寒攻下,二者相伍,共治目病风热重证。常用于白睛风热壅遏,充血水肿,眵泪交流者。麻黄宣肺以散风邪,肺与大肠相表里,大黄攻下,大肠得通,肺热得以下泄,上下分解,则肺经壅遏之邪无以存留。
(2)麻黄、石膏
为麻杏石甘汤中二味主药,辛温与辛寒相伍。麻黄散肺经之风,石膏清肺经之热,二者相合,善治白睛风热证,如急性结膜炎、疱性结膜炎、巩膜炎等病初起皆可用之。角膜有属肺之说(参见卷一目论语摘·解剖生理·五轮),故其风热证亦可用之。若石膏配以少量麻黄,则可作清泄肺热之用,用于白睛热证,麻黄宣散,并有利于气血的流畅。
(3)麻黄、细辛
二者皆辛温之品,相须为用,增强祛风散寒功效。细辛香窜通窍,更能上行止痛。本药对常用于风寒目病,结膜、角膜病变皆可,以胞肿而浮、涕泪清稀、充血色淡、口不渴、舌淡苔薄白为用药指征。目病因火者居多,用此药对要辨证确的,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