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的功效与作用 - 息风止痉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6-11 16:30:19
天麻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赤箭”,因其茎色赤,直立似箭杆,故名。天麻之名首见于《开宝本草》。
名称:天麻
类别:平肝息风药
拼音:TIAN MA
拉丁:Rhizoma Gastrodiae
别名:鬼督邮、明天麻、水洋芋、冬彭
药用部位:块茎
来源: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块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寄生植物,其寄主为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Vahl,ex Fr.) Quel,以蜜环菌的菌丝或菌丝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借以生长发育。块茎椭圆形或卵圆形,横生,肉质。茎单一,圆柱形,黄褐色。叶呈鳞片状,膜质,下部鞘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苞片膜质,窄披针形,或条状长椭圆形,花淡黄绿色或黄色,萼片和花瓣合生成歪壶状,口部偏斜,顶端5裂;合蕊柱顶端有2个小的附属物;子房倒卵形,子房柄扭转。蒴果长圆形,有短梗。种子多数而细小,粉尘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产地:四川、云南、贵州
性味归经:平;甘;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
禁忌:气血虚甚者慎服。
临床应用:
为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其性虽微温,但不偏于发散,也不偏于滋补,在适当配伍下,内风、外风都可治疗。
1、用于治疗眩晕,尤其肝虚、肝风所致的眩晕,效果较好。前人的经验说,“眼虚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现代应用天麻治疗见证肝虚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耳源性眩晕(即美尼尔氏综合症)和一般体弱所致的眩晕,取得一定效果,常配钩藤、菊花灯,方如天麻钩藤饮。痰湿较重者配半夏、白术,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至于血虚(如贫血)所致的眩晕,一般以补血为主,不宜多用天麻,以防其温燥之性进步伤阻。必需试用时,只能加载补血剂内,酌情服四、五服便止。
2、用于治疗头痛,尤其与肝风痰湿有关的偏头痛,效果比较确实,常配地龙、白花蛇、白芷、川芎等加强祛风镇痛作用,方入偏头痛汤。
3、用于风寒湿痹(偏重湿痹)肢体麻木瘫痪,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常配秦艽、羌活、牛膝、杜仲等。
4、用于抽搐,配其他熄风止痉药,如治破伤风配南星、白附子;治“流脑”、“乙脑”等传染病引起的脑神经刺激症状,配全蝎,僵蚕等,方入天麻驱风汤。
使用注意:1、与钩藤比较两者功用大同小异,都能治头痛晕眩,且常同用。其区别是:钩藤甘寒、偏于治因热而生风的头痛晕眩,天麻甘温而燥,偏于治风寒夹有痰湿引起的头痛晕眩;
2、如无天麻,可酌情选用下列其中一组药物代替:1、白蒺藜加钩藤;2、川芎加羌活、首乌、防风;3、土天麻。
用量:3~9g。
处方举例 :
1、天麻钩藤饮:天麻9g,钩藤18g(后下),石决明18g(先煎),栀子6g,黄芩9g,杜仲12g,牛膝15g,夜交藤12g,茯神9g,益母草15g,桑寄生15g,水煎服。
2、偏头痛汤:天麻15g,白芷12g,川芎9g,白花蛇9g,僵蚕6g,连翘9g,蝉蜕3g,竹茹6g,栀子6g,葛根6g,茵陈9g,水煎服。
注:
1、天麻属于食菌植物,无根,也无正常的叶片,有极度退化的膜质鳞叶。全体不含叶绿素,依靠密环菌的养分生长。没有这种菌,天麻就不会生繁。
2、天麻是一种名贵药材,常有以下品种为伪充:
①茄科植物马铃薯(洋芋、土豆)的块茎、煮熟晒干。唯不具环节纹,亦无鹦哥嘴和凹脐,咬也不脆。
②羊角天麻,又名猪肚子,产于四川温州地区,甘肃亦产,原植物为菊科双舌蟹甲草或羽裂蟹甲草的根状茎。其形状各异,大的似纺锤形,小的形如橄榄。外皮黄白色,上有棕褐色小点(须根痕)。并有横环节。质坚体轻,断面多中空,角质状,当地农村常以此代替天麻药用。
③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根,刮去栓皮,煮熟晒干者。呈圆锥形,略似白芍。全体有细纵纹,并有残留稀疏的须根痕,顶端有茎基痕。质坚实,断面角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