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

黄连的功效与作用 - 清热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6-12 17:17:01  

名称:黄连

(相关链接:胡黄连

类别:清热药

拼音:HUANG LIAN

英文:Rhizoma Coptidis

别名:王连、支连

药用部位:根茎

黄连

药材性状: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l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黄连


产地:湖北、四川、云南四川云南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黄连

性味归经:寒;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疽,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熬膏涂、浸汁用。

禁忌: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 

功效与作用:

1、抗菌:抗菌谱较广,对痢疾杆菌的抗菌作用最强,优于磺胺。对金黄色葡萄菌球、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也有较显著的抑菌 作用。此外,体外试验黄连素和黄连煎剂对钩端螺旋体也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抗病毒:对多种流感病毒、以及新城病毒有抑制作用。

黄连

3、抗原虫:黄连煎剂、黄连素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故也可治疗阿米巴痢疾作用。

4、抗真菌:作用与黄芩相似,但黄连效力较强。

此外:并有缓和的解热作用和降血压作用。

炮制:生用,姜制、吴茱萸制,炒炭。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胆、脾、胃、大肠径。

功能:清热燥湿,解毒。

主治:心火炽盛,烦热神昏或心烦不寐,目赤肿痛,湿热呕吐,泻痢,痈疮肿毒等症。

黄连图片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湿热下痢(细菌性痢疾)。单味即有效,但用复方较好,可减少抗药性产生。一般配木香,如香连丸(成药);兼有发热者配葛根、黄芩。

2、用于治疗湿热呕吐。如兼有由胃寒引起的腹痛、由胸有积热引起的胸中烦恼闷,可配桂枝、干姜、党参等,方如黄连汤。

3、用于治疗热病而致烦燥、精神恍惚、谵语、口干脉实(由于炎症高热引起)、则配黄芩、桅子等,方如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疮疖痈肿,包括口舌生疮,皮肤疮疖,目赤脸肿,配银花、蒲公英等。

4、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口臭,嗳出腐败气味。取其健胃助消化,故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都用黄连。

使用注意:如无黄连,可用穿心连或胡黄连代;黄连苦寒较甚,不宜久服,否则易损脾胃。

用量:1.5~9g。

处方举例:

1、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180g,吴茱萸30g,共研细末,制丸,每服1.5~3g,每日1~3次。

2、黄连汤(《伤寒论》):黄连3g,半夏9g,干姜3g,桂枝3g,党参9g,甘草3g,大枣5枚水煎服。

3、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4.5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水煎服。

附:马属黄连

马属黄连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唐松草属马尾黄连的干燥根茎及须根。主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

性状鉴别:根茎横生平列,由数个地上残留茎基和根茎组成。茎痕圆眼状,直径约3~6毫米。有的带有一段残茎并附有鳞叶薄片包于四周。根茎长条疙瘩粗约1~1.5厘米,长约2~5厘米。表皮棕褐色,质坚实。断面显黄绿色。根茎两侧及下面丛生须根,形如马尾,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1~1.5毫米,多碎断弯曲,表皮褐色,薄脆亦脱落,脱落处漏出黄色木质部,如黄色发丝。气微,味苦。

以须根长而均匀,色金黄者为佳。

文章来源:http://www.zhmf5.net/zhongcaoyao/huanglian.html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