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 - 清热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6-16 21:39:34
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的全草。
名称:地锦草
类别:清热药
拼音:DI JIN CAO
拉丁:Herba Euphorbiae Humifusae
别名:奶草、血见愁、血风草、铺地锦
药用部位:全草
药材性状: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后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无臭,味微涩。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或斑地锦E. maculata L.的干燥全草。
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平;辛;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痢疾,泄泻,咳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撒。
禁忌:血虚无瘀及脾胃虚弱者慎服。
【古籍摘要】
1.《嘉祐本草》:“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
2.《本草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外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3.《本草汇言》:“地锦,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黄酮类,如槲皮素及其单糖苷、异槲皮苷、黄芪苷等;香豆素类,有东莨菪素、伞形花内酯、泽兰内酯;有机酸类,有没食子酸及棕榈酸等。尚含有肌醇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地锦草鲜汁、水煎剂以及水煎浓缩乙醇提取物等体外实验均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肠炎杆菌等多种致病性球菌及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同时具有中和毒素作用。本品尚有止血作用及抗炎、止泻作用;其制剂若与镇静剂、止痛剂或抗组胺剂合用时,可产生解痉、镇静或催眠作用。最新研究表明,斑地锦水提液对急性炎证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显著缩短小鼠眼血液凝血时间,止血作用明显。
3.临床研究:据报道,地锦草及其制剂对细菌性痢疾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品还可治疗其他疾病:如:用鲜地锦草全草30~50g加红糖15g水煎内服,治疗乳糜尿、小便混浊,疗效较好(浙江中医杂志1994,11:522);用地锦草、铁苋菜、海金沙、青香薷水煎服或用鲜品捣汁,直接服用,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96例,总有效率97%(江西中医药1996,6:11);用地锦草、煨葛根,配伍黄连、木香、党参、白术等水煎内服,治疗慢性结肠炎58例(其中经纤维肠镜检查:粘膜充血及水肿27例,糜烂或溃疡者8例),总有效率96.6%(吉林中医药2000,5:24);此外,地锦草还可用于治疗钩虫感染性皮炎、急性支气管炎等。
【临床应用】
①治疗菌痢、肠炎及其他肠道传染病
据江西、江苏、浙江及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报道,采用单味地锦草共治疗菌痢1135例,肠炎1940例,治愈率95~98%。剂量:每日约鲜草2两,或干草1两。用法:㈠煎剂:每100毫升含生药100克,每次服50毫升,每日3次,儿童酌减;㈡酊剂:地锦草1斤加入30%酒精1000毫升,浸泡24小时,成人每次服15~20毫升,每日3次;㈢片剂:地锦草煎汁浓缩制成颗粒,压片,每片相当于地锦草2.5克;成人每次4片,每日3次,儿童酌减;㈣针剂:每毫升含生药相当于3克,每日肌肉注射2~3次,每次2毫升。用药后多数在1~2天内控制腹泻和发热。疗程最短1天,最长5天,均未发现副作用。也可采用地锦合剂治疗肠道传染病:㈠地锦草250克,煎成1000毫升煎液,冷却后加复方樟脑酊2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治疗急性胃肠炎15例,菌痢6例,全部有效。㈡地锦草1.5两,青木香3钱,煎成100毫升;3岁以上每次15毫升,3岁以下10毫升,均日服3次。对伴有严重脱水及酸中毒者,须常规补液。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菌痢、急性肠炎共89例,结果痊愈70例,好转12例,无效7例。
②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采用浓缩煎剂或粉剂,每日量相当于干草3钱左右。服药后对咳嗽、咯痰及气喘等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通常采用复方治疗。
③治疗咯血
地锦草每次3~4钱水煎服,早晚各1次。对中小咯血效果较好,大咯血效果较差。无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