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 泻下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6-17 13:43:38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此其个大色黄故名。

名称:大黄

类别:泻下药

拼音:DA HUANG

拉丁:Radix et Rhizoma Rhei

别名:黄良、火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峻

药用部位:根及根茎

大黄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 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栽培要点:喜冷凉的高山区气候,耐寒,一般栽培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宜选择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用种子繁殖,也可用子芽繁殖。

大黄图片

产地:青海、四川、甘肃

采收加工: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地道沿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吴普本草》云:“生蜀郡北部或陇西。”《名医别录》:“生河西山谷及陇西。”《唐本草》:“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皆佳。”《图经本草》云:“今蜀川、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绵文者佳。《本草纲目》云:“今以庄浪出者为最。”现今乃以甘肃华亭、庄浪、礼县等县为主产区,且生产的大黄素有“西宁大黄”、“铨水大黄”之称。质量上乘,是驰名中外的道地药材。

泻下药:大黄

炮制:切片,生用。酒炒、醋炒、炒炭。切1厘米块,加酒蒸熟(熟军)。

性味归经:寒;苦;归脾、肝、胃、大肠、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研末,每次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也可煎液灌肠。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禁忌:脾胃虚寒、气血虚弱、阴疽、产后、月经期及哺乳期均慎服;孕妇禁服。

【应用】

1.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千金方》)。

大黄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黄散(《妇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疮糜烂,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圣惠方》)。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4.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 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如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

【用法用量】煎服,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用药鉴别】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2.《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3.《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4.《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为蒽醌衍生物,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双蒽醌苷中有番泻苷A、B、C、D、E、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另含鞣质类物质、有机酸和雌激素样物质等。

2.药理作用: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大黄为主或适当配伍还可用于治疗其它多种疾病,如:用生大黄10~20g,木香10g,开水浸泡后饮服,治疗胆绞痛,总有效率91.1%(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3:183);单用大黄各种剂型,治疗急性胰腺炎266例,痊愈259例,无效7例。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平均2日,腹痛消失3日,发热消退5日(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7:1);用大黄配白及,治疗36例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91.7%(宁夏医学杂志,2001,2:119);以大黄丹参汤为主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肾炎,均获良效(吉林中医药,2001,3:28)。另有用大黄治疗冻伤、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及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通便、泻热、消炎。

1、用于热积便秘。在许多热性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的中期或极期,出现便秘、胸腹满闷、高热、谵(zhan 读占)语、口渴、舌苔老黄等实热证候时,可用大黄荡涤积热,常配枳实、厚朴同用,如小承气汤,或与其他清热药通用,如凉嗝散。如果失水严重,须配养阴药生地、麦冬等。方如增液承气汤。

患者服上述泻下剂通便后,往往收到退热和全身情况好转的效果,其原理可能由于:①大黄本身和其他清热药有抗菌消炎作用;②便秘时,由于肠内腐败物产生的毒素吸收入血液,加重全身不适,通便后可免除这一不良作用;③通便后,能接触腹满胀闷等症状,使患者感到轻快。

2、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如患急性传染性肝炎,甚至亚急性黄色肝萎缩,有黄疸、腹胀、便秘时,可用大黄、配栀子、茵陈、厚朴、枳实等,有消炎清热作用。

3、用于热泻(如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早期。此时患者虽有腹泻,但泻而不清,便可不畅,肠内迭积存有腐败物质和有炎性病变,可用大黄把肠内有形的腐败积存物排出。有利于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控制炎症。大黄的这种用法叫做“通因通用”,以泻止泻。例如治热痢早期的芍药汤就有大黄。但药注意在热泻的后期,只有炎性分泌物时,则不宜用大黄。

4、用于寒积便秘。治疗便秘而有腹痛和全身虚寒证候,可用大黄,配温里祛寒药附子、细辛等,以散寒、通便、止痛,方如大黄附子汤。

5、用于治疗急性眼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等所谓“血热在上”的证候。此时有发热、头胀目赤、咽肿等症状,通过用大黄泻下,使腹腔充血,反射性地减轻头面部的充血,因而有助于减轻上述炎症。每与黄芩、黄连等清热药同用,较重者用凉膈散。

6、用于凉血止血,治疗热性出血。如痔疮出血等由大便热结、肠有热滞而引起者,单用大黄12~15g炒黑后水煎服;鼻出血兼有便秘者,可用生地9g煎服,冲服大黄(研末)4.5~9g。

7、用于治疗胆管结石。配金钱草、栀子、枳壳等。

8、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取其有活血行瘀(调整血液分布)作用。例如腹部挫伤后,瘀血停滞、大便干结时,可在跌打方剂内加入大黄3~4.5g,或单用大黄研末用酒调服。又用大黄、甘黄(10:2)的极细粉末,可治下肢溃疡。

使用注意:

1、生大黄泻下力较强,适用于清泻实热;酒制后消炎活血之力较好;体虚或用制大黄也比较适宜。

2、胎前慎用(因有促进子宫收缩的所用);产后和月经期间慎用(因能加重盆腔充血);哺乳妇忌用(因大黄在肠道吸收后随血流分布到乳汁,影响胎儿。哺乳妇如多服大黄,乳汁也会变黄)。

3、用于泻下,大黄不宜久煎,故须后下;用于清湿热,则煎煮时间可稍长些。

4、习惯性便秘一般不宜用大黄,可用润下药。

用量:常用量3~12g。泻下往往要用9~12g,如果配有行气药,有时也额可只用6g,如为加强其他攻下药作用,甚至药用到12g以上。请湿热和消炎用量宜少,成人6g,小孩3g,幼婴0.9~1.5g。

处方举例:

1、小承诺气汤(《伤寒论》)。生大黄12g(后下),厚朴6g,枳实9g,水煎服。

2、凉膈散(《局方》)。生大黄9g(后下),芒硝9g,栀子9g,连翘9g,黄芩6g,薄荷3g(后下),竹叶6g,甘草6g,水煎服。

3、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玄参30g,生地24g,麦冬24g,生大黄9g(后下),芒硝4.5g(冲),水煎服。

4、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9g(后下),附子9g,细辛3g,水煎服。

注:土大黄:别名羊蹄,牛西西。为蓼科酸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土大黄的干燥根部。全国皆产,天津、北京有分布,野生。主根圆锥形有分歧。表面棕褐色,有顺纹,质坚硬,断面淡黄白色,显放射状纹理。味苦。有清热、止血、杀虫、治癣效用。
根据《天津中草药》记载。本品适用于各种出血疾病患,如对肺、胃、肠、子宫、泌尿系统出血及外伤等,水煎服或制针剂注射,均有较好止血疗效。

附:非药用大黄,本品为蓼科波叶大黄及同属植物的根和根茎。多供出口外销,野生或栽培,如山西、河北的野生籽黄;栽培的台黄、祁黄。陕西、内蒙古野生的峪黄及甘肃的庄浪大黄。这些产品的性状,多数为节段,已刮去栓皮。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断面紫棕红色或淡黄棕色,显锦纹,呈放射状纹理,并显数层同心环纹,而无涡状星点。气特异、腥香、味苦。出口作为工业染料的原料。

据经验认为本品力猛,有横劲,服后使人肠腹胀痛,故不药用。但有少数地区作兽用泻五药,以上数种非药用大黄,其原植物科属是否同一,化学成分是否一样,有待今后研究。据《中药志》记载,本品在萤光灯下显蓝紫色萤光。

文章来源:http://www.zhmf5.net/zhongcaoyao/dahuang.html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