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的功效与作用 - 温里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6-17 17:23:39
丁香为常用中药。始载宋《开宝本草》。
名称:丁香
类别:温里药
拼音:DING XIANG
拉丁:Flos Caryophylli
别名:丁子香、支解香、公丁香、雄丁香
药用部位:花蕾
药材性状:本品略呈研棒状,长l~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常绿乔木丁香树的干燥花蕾。
产地:海南各省均产
采收加工: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温;辛;归脾、胃、肺、肾经
功能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禁忌:不宜与郁金同用。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应用】
1.胃寒呕吐、呃逆。本品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治虚寒呕逆,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与白术、砂仁等同有, 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如丁香散(《沈氏尊生书》);治妊娠恶阻,可与人参、藿香同用(《证治准绳》)。
2.脘腹冷痛。本品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胃寒脘腹冷痛,常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阳痿,宫冷。本品性味辛温,入肾经,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畏郁金。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2.《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3.《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挥发油16%~19%,油中主要成分是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微量成分有丁香烯醇、庚酮、水扬酸甲脂、α-丁香烯、胡椒酚、苯甲醇、苯甲醛等。
2.药理作用:本品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减轻恶心呕吐,缓解腹部气胀,为芳香健胃剂;其水提物、醚提物均有镇痛抗炎作用;丁香酚有抗惊厥作用;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并有较好的杀螨作用;另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抗腹泻、利胆和抗缺氧等作用。
3.临床研究:丁香5g,郁金、旋覆花(包煎)各10g,柿蒂5个,代赫石(包煎)15g,治疗呃逆32例,均获显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2:37);丁香1.5g,肉桂3g,共研细末,用水调成糊状,贴于脐上,治疗小儿腹泻120例,总有效率99%(中国民间疗法,1998,6:21);丁香、厚朴各4g,薄荷2g,用开水浸泡15分钟,滤去药渣后含漱,治疗牙痛11例,总有效率为100%(黑龙江中医药,1991,2:53);丁香油5ml,调三七粉2~3g,为糊,外敷,治疗腮腺炎32例,均4~6天痊愈(中国乡村医药,1999,4:17)。另有用丁香治疗急性胃肠炎、乙型肝炎、痹证、头痛、妊娠呕吐、足癣、口腔溃疡等。
附药 母丁香
为丁香的成熟果实,又名鸡舌香。性味功效与公丁香相似,但气味较淡,功力较逊。用法用量与公丁香同。
主治:虚寒呃逆,心腹冷痛,呕哕吐泻,阳萎阴冷。
临床应用:
1、为治疗胃寒呃逆的重要药物。凡属呃声低微,并有形寒气弱、胸闷脉迟者。可用丁香配柿蒂、生姜等开郁散痰,有助于止呃逆,方如丁香柿蒂汤,寒重者可再加肉桂。
2、治疗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而有腹痛、冷厥、反胃、吐泻等,可用丁香配砂仁、白术、党参、陈皮、生姜等水煎服,效果较好。
3、外用丁香煎液涂擦患部,治头癣、体癣、股癣、手癣等,有一定疗效,可能减轻痒感,减少落屑。
用量:内服1.5~4.5g;外用治癣可用丁香9g加水一碗,煎沸20~30分钟后用。
处方举例: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丁香3g,柿蒂3g,党参12g,生姜6g,水煎服。
注:临床实验用丁香液治疗头癣,体癣、手癣疗效显著。
附:母丁香
别名:鸡舌香
来源:为丁香近于成熟的果实。
性状鉴别:长圆形。长2~2.5厘米,直径5~8毫米,黑棕色,有细皱纹,顶端有四个分裂的花萼向内弯曲。果皮与种皮薄壳状,内含种仁倒卵形,由两片子叶抱合而或。子叶形如鸡舌,质重坚硬。商品在产地已纵向切开,种仁和果皮大部分已分开,很少有完整者。气
味同公丁香,但较差。
以瓣整齐黑棕色气香味辛辣者为佳。
炮制:生用。
效用:同公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