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

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 平抑肝阳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6-22 20:17:02  

  蒺藜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蒺藜子。

  【中药名】蒺藜 jili

  【别名】刺蒺藜、狗娃刺、茨、旁通、硬蒺藜、血见愁、野菱角。

  【拉丁名】Fructus Tribuli。

  【来源】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成熟果实。

蒺藜

  【植物形态】一年生匍匐草本,多分枝,全株有柔毛。羽状复叶互生或对生,小叶5~7对,长椭圆形,长6~15毫米,宽2~5毫米,基部常偏斜,有托叶。花单生于叶腋;萼片5;花瓣5,黄色,早落;雄蕊10,5长5短;子房上位,5室,柱头5裂。果实由4~5个分果瓣组成,每果瓣有长短棘刺各1对。种子卵状三角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蒺藜图片

  【产地分布】生于田野、路旁。分布于全国各地,以长江北部为多。河南、河北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全草,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除去杂质。炒黄或盐炙用。

  【药材性状】复果多由5个分果瓣组成,放射状排列呈五棱状球形,直径0.7~1.2厘米。商品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斧状三角形,长3~8毫米,淡黄绿色,背部隆起,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成“八”字形分开,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果皮坚硬,木质,内含种子3~4粒。种子卵圆形,稍扁,淡黄绿色,有油性。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辛、苦,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与作用】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肝息风药。

蒺藜药典图

  【临床应用】用量6~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水煎洗;或研末调敷。用治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临床上常配草决明、青葙子等治头痛、头晕等症。此外,还可用于肝气郁结、胸胁不舒等。可配菊花、地肤子、苦参等治皮肤瘙痒风疹,去刺研末为丸,治疗白癜风等病。

  【药理研究】抗心肌缺血;延缓衰老;有性强壮作用;有抗乙酰胆碱等作用。药理实验表明蒺藜水提取部分有轻度降压作用,生物碱部分有轻度利尿作用,并对在体蛙心呈抑制作用。此外,蒺藜水提取部分有抗变态反应,对2,4-二硝基氯苯引起的小鼠接触性皮炎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果实和叶含刺蒺藜苷( tribuloside)、紫云英苷(astragalin)、山柰素-3-芸香糖苷(kaempferol-3-rutinoside)及山柰素;并含生物碱哈尔满碱和哈尔明碱、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芸香糖苷、刺蒺藜苷、木犀草素、薯蓣皂苷元、海可皂苷元、哈尔明碱等成分,以及少量挥发油和油脂。

  使用禁忌】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相关药方】①治肺痈、肺痿,咳唾脓血腥秽:蒺藜(带刺炒)150克,百合、川贝各(炒)30克。共为细末。每早晚各服9克,白汤调送。(《本草汇言》引《方龙潭家秘》)

  ②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作痛:蒺藜(带刺炒)二三斤,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本草汇言》引《方龙潭家秘》)

  ③治下痢:蒺藜二升,捣汁温服。以为度。(《千金要方》)

  ④治小便不通,腹胀:蒺藜炒黄为末,黄酒调下。(《寿世保元》)

  ⑤治一切脚气,不问虚实寒热:蒺藜(带刺炒)240克,木瓜(炒)150克、共为末,每早服15克,自汤调服。(《本草汇言》引《方龙潭家秘》)

【应用】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味苦降泄,主入肝经,有平抑肝阳之功。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等症,常与钩藤、珍珠母、菊花等平肝潜阳药同用。

2.胸胁胀痛,乳闭胀痛。本品苦泄辛散,功能疏肝而散郁结,尚入血分而活血。用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可与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药同用。若治肝郁乳汁不通,乳房作痛,可单用本品研末服,或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通经下乳药配伍应用。

3.风热上攻,目赤翳障。本品味辛,又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为祛风明目要药。用治风热目赤肿痛,多泪多眵或翳膜遮睛等症,多与菊花、蔓荆子、决明子、青葙子等同用,如白蒺藜散(《张氏医通》)。

4.风疹瘙痒,白癜风。本品辛散苦泄,轻扬疏散,又有祛风止痒之功。治疗风疹瘙痒,常与防风、荆芥、地肤子等祛风止痒药配伍;若治血虚风盛,瘙痒难忍者,应与当归、何首乌、防风等养血祛风药同用。《千金方》单用本品研末冲服,治白癜风。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

2.《本草求真》:“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通身白癜瘙痒难当者,服此治无不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脂肪油及少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皂苷、微量生物碱等。

2.药理作用:蒺藜水浸液及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其水溶性部分有利尿作用;蒺藜总皂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强壮、抗衰老等作用;蒺藜水煎液有降低血糖作用;水提取物有抗过敏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蒺藜提取物与乳油、石蜡、甘油制成外用剂,治疗外阴阴道炎、痤疮、疱疹、静脉曲张等,有抗炎、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国外医药·植物学分册,2001,6:275);用鲜蒺藜果实或干蒺藜去刺,粉碎为面,加红糖,用醋调成糊状,外敷治疗疖肿21例,均在3~7日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1:51);用蒺藜煎汤外洗下肢,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获较好疗效(黑龙江中医药,1991,4:36)。

4.不良反应:据国外报道,蒺藜含有一定毒性(其植物中含硝酸钾,摄入体内后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中毒后可见乏力,思睡,头昏,恶心,呕吐,心悸,唇、甲、皮肤粘膜呈青紫色,严重者出现肺水肿,呼吸衰竭,以及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国内报道,白癜风患者口服蒺藜6g,引起猩红热样药疹。应用本品应注意宜忌,把握剂量,不可过量服用。中毒救治:早期催吐、洗胃、导泻;如过敏者,可给予抗过敏药物;若中毒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时,可给氧,静注细胞色素C等。

临床应用:

1、治肝经风邪所致的头晕目眩,取其有降压、镇静作用。现代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表现头痛头晕者,多用蒺藜配牛膝、钩藤等,方如平肝降压汤(见牛膝项下)。

2、为眼科常用药,治目赤多泪、或痛或痒、视物模糊、有外眼翳障,适用于风热较轻的角膜炎、角膜炎退行期,或急性结膜炎,常配木贼、决明子、谷精草等清热明目药。

3、治风热所致的皮肤发痒和皮诊,如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某些类型的慢性湿疹等,常配其它散风热药如蝉蜕、防风以及养血药如首乌、当归,方如蒺藜消风饮。

4、治肝郁所致的胸胁胀闷疼痛。前人认为蒺藜有行血去瘀作用,现代根据这一原理,试用白蒺藜9g,配参三七2.4g内服,治冠心病绞痛,有一定效果。

用量:6~12g。

处方举例:蒺藜消风饮:白蒺藜9g、防风6g、荆芥9g、蝉蜕3g、川芎3g、赤芍6g、首乌9g、当归9g、生地12g、甘草3g,水煎服。

注:另有一种软蒺藜,原植物为藜科的西伯利亚滨藜的果实(胞果)。性状为扁平扇形,上棕色,粗糙,有主脉三条,放射状隆起,细脉网状。老熟时果实基部有剌状突起,质软不刺手,果皮种皮均薄,剥去后内有油质的胚与胚乳。气微,味微酸咸,天津两种蒺藜均用。

文章来源:http://www.zhmf5.net/zhongcaoyao/jili.html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