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

儿茶_儿茶的功效与作用 - 收敛止血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6-23 23:49:59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商品分儿茶膏及方儿茶两类。

  【中药名】儿茶 ercha

  【别名】孩儿茶、西谢、儿茶膏、黑儿茶。

  【拉丁名】Catechu

  【来源】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 (L.f.)Willd.的去皮枝、干的煎膏。

儿茶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6~13米。树皮棕色,呈条状薄片,剥离而不脱离。2回偶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20厘米,叶轴上被灰色柔毛,着生羽片10~20对,羽片长2~4厘米,每羽片上具小叶片20~50对,小叶线形,长3~6毫米,两面被疏毛。总状花序腋生,萼筒状,先端5裂,有疏毛,花瓣5,黄色或白色,为萼长的2~3倍。雄蕊多数,伸出花冠外;雌蕊1枚,子房上位,长卵形。荚果扁而薄,紫褐色,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儿茶图片

  【产地分布】多生于村旁、路边,或为栽培。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现广东、广西、福建有栽培。

  【采收加工】一般在12月至次年3月采集儿茶枝和树干,剥去外皮,将心材砍成碎片,加水煎熬,过滤,滤液浓缩成糖浆状,稍冷,倾于特制的模型中,阴干。

  【药材性状】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光滑而稍有光泽。质硬,易碎,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遇潮有黏性。无臭,味涩、苦,略回甜。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涩。归肺经、心经。

  功效与作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收敛止血药。

止血药:儿茶

  【临床应用】用量1~3克,包煎,多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用治溃疡不敛、湿疹、口疮、跌扑伤痛、外伤出血。

  【药理研究】有保肝利胆、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抗病原微生物、降低血糖、抑制胃肠道运动、抗腹泻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组织耗氧量,尤其是心肌耗氧量,降低血压,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儿茶有一定镇痛、抗放射、升高白细胞和抗肿瘤作用,并因能抑制瘤细胞与纤微蛋白粘连而阻止瘤细胞扩散。药理实验表明,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肠及小肠的蠕动,且能促进盲肠的逆蠕动,而有止泻作用。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含儿茶素、表儿茶素、儿茶鞣质、黏液质、脂肪油、树胶、蜡、儿茶鞣酸、儿茶钩藤碱、二氢柯楠因碱、右旋阿夫儿茶精、二氢山柰酚、双聚原矢车菊素、左旋儿茶精及消旋儿茶精、儿茶红等成分。

  使用禁忌】寒湿之证禁服。

  【配伍药方】①治牙疳,口疮:孩儿茶、硼砂等分,为末搽。(《纲目》)

  ②治走马牙疳:孩儿茶、雄黄、贝母等分。为末,米泔漱净搽之。(《纲目》引《积德堂经验方》)

  ③治鼻渊流水:孩儿茶末吹之。(《纲目》引《本草权度》)

  ④治下疳阴疮:孩儿茶3克,真珠0.3克,片脑0.15克。为末敷。(《纲目》引《纂要奇方》)

  ⑤治痔疮:轻粉、冰片、孩儿茶各等量,以10倍量之香油调配成乳剂。装瓶备用,用时以脱脂棉棒浸沾药物,置肛管内。[《黑龙江医药》1972,(2):轻冰乳剂]

  ⑥治咳嗽:儿茶60克,细辛12克,猪胆1个。前二味药共研末,取胆汁炼熟,三味药共为丸,每丸重3克。每日4次,每次1丸,空腹含化。(《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⑦治疗皮肤湿疹,溃疡,分泌物多:儿茶9克,轻粉6克,冰片0.9克,龙骨9克。研末水调外敷。(《中药临床应用》儿轻散)

【应用】

1.跌打伤痛、出血。本品性涩,既能活血散瘀,又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多种内外伤出血病证。治外伤出血,可与血竭、降香、白及、龙骨等同用,如止血散(《实用正骨学》);治内伤出血,如吐血、便血、崩漏等,既可单用内服,又可配大黄、虎杖等同用。

2.疮疡,湿疮,牙疳,下疳,痔疮。本品苦燥性凉,能解毒收湿,敛疮生肌,故外用可治疗多种外科疮疡痔疮等病证。治诸疮溃烂,久不收口,可与乳香、没药、冰片、血竭、龙骨等同用,研末外敷,如腐尽生肌散(《医宗金鉴》);治皮肤湿疮,配龙骨、轻粉等;治口疮,可配硼砂等份为末,外搽患处;治下疳阴疮,单用研末,或配珍珠、冰片,研末外敷;治痔疮肿痛,以本品为末,配少许麝香,调敷患处。

3.肺热咳嗽。本品性凉苦降,内服能清肺化痰,可治疗肺热咳嗽有痰,配伍桑叶、硼砂、苏子等,如安肺宁嗽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用法用量】内服:1—3g ,多入丸、散;入煎剂可适当加量,宜布包。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古籍摘要】

1.《饮食膳要》:“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2.《本草纲目》:“清膈上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生肌定痛,止血,收湿。”

3.《本草正》:“降火生津,清痰涎咳嗽,烦热,止消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湿热痢血,及妇人崩淋经血不止,小儿疳热,口疳,热疮,湿烂诸疮,敛肌长肉,亦杀诸虫。”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有酚酸性成分和多聚糖。酚酸包括儿茶鞣酸、赭扑鞣酸以及瑟色素等;多聚糖包括半乳糖、鼠李糖等。还含有Ca、P、Si等微量元素,纤维素。

2.药理作用:具有收敛、止泻、降压等作用;右旋儿茶精对离体心先抑制后兴奋;能抑制酪氨酸脱羧酶之活性,抑制透明质酸酶,胆碱乙酰化酶,能抑制链激酶对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体外试验对多种皮肤真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煎剂在体外能伤害腹水细胞。

3.临床研究:用儿茶配白及、阿胶、三七等制成止血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20例,有效207例,总有效率94.1%(江苏中医,1991,12(7):41)。用胃疡散(儿茶、鸡内金、痢特灵)空腹服,日2次,每次25g,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99例,治愈91例,好转7例,无效1例,治愈率92%(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128)。用儿茶、冰片、明矾各30g,麻油调糊,外涂患处,每周2次,治疗18例宫颈糜烂。结果:治愈15例,好转3例,治愈率为83.33%(辽宁医药,1977,(4):46)。儿茶还可用于治疗肺结核咯血小儿口腔溃疡、小儿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等。

1、儿茶膏。
别名:孩儿茶、黑儿茶。
来源:为豆科植物落叶乔木儿茶树的枝干心材碎片煎液经浓缩而成的干燥膏。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带,以勐龙产量最大。进口品于缅甸及印度。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色或棕褐色,平滑而稍具光泽,有时可见裂纹。质脆、易碎裂,断面不整齐,棕红色,有细孔,亦有光泽。气无、味涩、先苦而后甜。(云南产品:有时较粗糙,无光泽,味涩)。以色黑略带红色、有光泽、不焦糊者为佳。

2、方儿茶
别名:方茶、棕儿茶、甘蜜。
来源:为茜草科常绿藤本植物茶钩藤(干巴儿茶树)的叶及嫩枝水煎浓缩后切成方块的干燥膏。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多经新加坡转香港输入我国。
性状鉴别:呈方块状,直径约2厘米,中央略抽缩凹陷。表面棕色至黑褐色。气无,味涩。火上烧之起泡而有香气。方儿茶因加工方法不同,在商品上又分老儿茶和新儿茶两种。老儿茶黑褐色,常粘连,断面胶质厚。新儿茶棕褐色,不粘连、断面胶质薄,习惯认为老儿茶比新儿茶好。

主要成分:含鞣质(为儿茶精、表儿茶精、儿茶鞣质、儿茶红等)、粘液质、脂肪油、树胶。

药理作用:有收敛、消炎、止血作用(与儿茶鞣质的作用有关)。实验证实还有以下作用:

1、抑制肠蠕动。其水溶液能抑制家兔十二指肠和小肠的蠕动。

2、抗病毒。有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

3、抗真菌。在试管内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砸碎或轧粉,生用。

性味:苦、涩、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清热生津,化痰。外用生肌止痛、收敛止血。

主治:内服治痰热咳嗽,口渴。外用治湿疮、牙疳,口疮,下疳。痔肿等症。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可用儿茶研末吹鼻。
2、用于治疗口腔炎、咽喉炎。可用儿茶6g,银花9g,连翘9g,煎水含漱。
3、用于治鼻衄和痔疮出血。可用儿茶末外敷,或用儿茶7.5g,研末,桂皮1.5g研末,沸水240g,浸半小时滤净后外洗痔疮,或用棉花浸药水作鼻孔压迫止血。
4、用于治外伤出血。用儿茶末或加三七末外敷,加压包扎,可以止血。对于破溃伤口创面有出血、分泌物增加时,用儿茶煎水外洗或湿敷,有止血止痛作用。褥疮分泌物多,久不收口,用儿茶末外敷或煎水外洗,有收敛生肌作用。
5、用于治白带过多。可用儿茶9g,蛇床子15g,煎水外洗和注药。
6、治疗皮肤湿疹、溃疡、分泌物多时,可用儿茶配轻粉、冰片、龙骨、炉甘石等外敷,方如儿轻散。

用量: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儿轻散:儿茶9g,轻粉6g,冰片0.9g,龙骨9g,研末水调外敷。

注:1、理化鉴别法:取儿茶膏或方儿茶粉末少许,分别加水煮沸、过滤、滤液加三氯化铁溶液一滴,均即刻呈黄绿色(鞣质);取方儿茶粉末少许。溶于酒精中,过滤。滤液中加入少许氢氧化钠,振摇后加石油醚数毫升,石油醚层显绿色荧光。而儿茶膏作同样处理,则不显绿色荧光。

2、成分:儿茶膏主要含儿茶鞣酸约20%~50%,并含表儿茶表及儿茶素等2%~20%,但不含儿茶荧光素;方儿茶主要含儿茶素约30%~50%,儿茶鞣酸约24%。以及檞皮素,儿茶荧光素及棕儿茶碱等。

文章来源:http://www.zhmf5.net/zhongcaoyao/ercha.html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