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的功效与作用 - 清热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7-02 17:54:15
【中药名】罗汉果 luohanguo
【别名】拉汗果、假苦瓜、光果木鳖、金不换。
【拉丁名】Siraitiae Fructus。
【来源】葫芦科植物罗汉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le.的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多年生攀援草质藤本。长达5米。茎暗紫色,具纵棱,被白色或黄色柔毛及红色腺点;卷须2裂,几达中部。叶互生,叶片心状卵形,膜质,叶柄稍扭曲,被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腋生总状花序,被白色柔毛及红色腺毛,花萼漏斗状,5裂,被灰黄色柔毛,裂片先端呈线状长尾,花冠橙黄色,5全裂,先端渐尖,外被黑柔毛,雄蕊3枚,被白色腺毛,花药分离。雌花单生或3~5朵簇生于叶腋或呈短总状花序,子房下位,长卵形,被柔毛,花柱3,柱头2叉,具3个黄色或黑色退化雄蕊。果实圆球形或长圆球形或倒卵形,灰棕色,被柔毛,具10条纵线。种子扁长圆形,淡黄色,边缘具不规则齿状缺刻,中央稍凹入,边缘有放射状沟槽。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生于海拔300~500米的山区。分布于广西、江西、广东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由嫩绿色变深绿色时采收,晾数天后,低温干燥。
【炮制】刷毛,生用。
【药材性状】卵形、椭圆形或球形,长4.5~8.5厘米,直径3.5~6厘米。表面褐色、黄褐色或绿褐色,有深色斑块及黄色柔毛,有的有6~11条纵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痕。体轻,质脆,果皮薄,易破。果瓤(中、内果皮)海绵状,浅棕色。种子扁圆形,多数,长约1.5厘米,宽约1.2厘米;浅红色至棕红色,两面中间微凹陷,四周有放射状沟纹,边缘有槽。气微,味甜。、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归肺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润肺、滑肠通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9~15克,内服煎汤。用治伤风感冒咳嗽、咽痛失音、暑热口渴、肠燥便秘。
【药理研究】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大剂量的罗汉果可能提高脾特异性玫瑰花环形成细胞的比率。
【化学成分】含罗汉果苷Ⅳ、罗汉果苷V、罗汉果苷Ⅶ,该苷甜度为蔗糖的300倍,苷元是葫芦素类化合物。尚含十多种氨基酸、黄酮、罗汉果苷元-3,24-二-氧-β-葡萄糖苷、D-甘露醇、罗汉果二醇苯甲酸酯、山柰酚和大量果糖。种仁含有油,其脂肪酸有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亚油酸等。
【使用禁忌】肺寒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相关药方】①治喉痛失音:罗汉果1个,切片,水煎,待冷后,频频饮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②治肺燥咳嗽痰多,咽干口燥:罗汉果半个,陈皮6克,瘦猪肉100克。先将陈皮浸,刮去白,然后与罗汉果、瘦肉共煮汤,熟后去罗汉果、陈皮,饮汤食肉。(《新中医》1982,(1 1):45)
③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便秘:罗汉果15~30克,开水泡,当茶饮。(《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Mormordica grosvenorii Swingle的果实。主产于广西。秋季果熟时采摘,用火烘干,刷毛,生用。
【药性】甘,凉。归肺、大肠经。
【功效】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
【应用】
1.咳喘,咽痛。本品味甘性凉,善清肺热,化痰饮,且可利咽止痛,常用治痰嗽,气喘,可单味煎服,或配伍百部、桑白皮同用;治咽痛失音,可单用泡茶饮。
2.便秘。本品甘润,可生津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可配蜂蜜泡饮。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开水泡服。
【古籍摘要】
《岭南采药录》:“理痰火咳嗽。”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中主要含三萜苷类,包括赛门苷Ⅰ、罗汉果苷ⅡE、Ⅲ、ⅢE、Ⅴ、Ⅵ、罗汉果新苷,黄酮类成分山奈酚—3,7-α-L二鼠李糖苷和罗汉果黄素D-甘露醇,还含大量葡萄糖、果糖,又含锰、铁、镍等20多种无机元素,蛋白质,维生素C、E等。种仁含油脂成分,其中脂肪酸有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等。
2.药理作用:水提物有较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的作用,能较显著提高实验动物外周血酸性α-醋酸萘酯酶阳性淋巴细胞的百分率,提示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大剂量的罗汉果能提高脾特异性玖瑰花环形成细胞的比率,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率无明显作用。水浸出液可抑制变链菌抑制的致龋作用。
3.临床研究:
罗汉果,配浙贝母、山慈姑、风栗壳等水煎服,治颈淋巴结核有效(中药临床应用,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586);
罗汉果中存在一种甜味物质,其甜度比食糖约甜300倍,这种新物质是治疗不能食糖的糖尿病人的一种最理想的食用药物(植物杂志,1978,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