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蛇的功效与作用 - 袪风湿药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7-04 21:38:24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开宝本草》,原名白花蛇,据《本草纲目》记载,此即指蕲蛇。今市场商品两种:蕲蛇为五步蛇。白花蛇为银环蛇的幼体,古代本草未见收载。
名称:蕲蛇 Qishe
别名:棋盘蛇、祁蛇。
拉丁名:Agkistrodon
类别:袪风湿药下的袪风寒湿药。
来源:系脊椎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蝮蛇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蛇体。野生于山区森林中。
产地:主产于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台湾等地。
采收:于4~8月间捕捉,6月较多,捕后加工分“祁蛇”与“祁蛇鲞”两种,前者系将蛇腹剖开除去内脏,原条盘成盘状烘干,后者去净内脏,用竹片撑开盘成圆形,以炭烘干即可。
性状鉴别:本品成圆盘形。头部呈三角形而扁平,鼻尖端向上,口较宽大,习称“龙头虎口”,上颚有长毒牙一对。背部棕褐色,密被菱形鳞片,有纵向排列的24个方形灰白花纹习称“方胜纹”。腹部色白,鳞片较大,有24个圆珠状黑班,习称“念珠班”。尾部渐细,未端角质三角形,习称“佛指甲”腹内部黄白色。脊椎骨显著突起,两侧具多数肋骨。气微腥,味微咸。
以个大,头尾齐全,花纹斑点明显者为佳。
炮制:剁去头洗净,黄酒闷润切块称祁蛇。清水浸润,用笼屉蒸软,去掉皮骨,切段,黄酒浸泡后晒干为祁蛇肉。
性味:甘、咸、温。头部有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散风通络,镇痉,攻毒。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拘挛,关节酸痛,疥瘌恶疮等症。
注:蕲蛇为毒蛇。头部毒腺中含有多量的出血性毒,少量神经性毒。被咬伤中毒后,内脏广泛出血,极为危险。去毒后的蕲蛇躯干含蛋白质及脂肪,尚含微量皂甙。
【应用】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本品具走窜之性,性温通络,能内走脏腑,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以袪内外之风邪,为截风要药,又能通经络,凡风湿痹证无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经络不通,麻木拘挛,以及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常与防风、羌活、当归等配伍,如白花蛇酒(《濒湖集简方》)。
2.小儿惊风,破伤风。本品入肝,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风去则惊搐自定,为治抽搐痉挛常用药。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痉挛,多与乌梢蛇、蜈蚣同用,如定命散(《圣济总录》)。
3.麻风,疥癣。本品能外走肌表而袪风止痒,兼以毒攻毒,故风毒之邪壅于肌肤亦为常用之品。治麻风,每与大黄、蝉蜕、皂角刺等相配,如追风散(《秘传大麻风方》);治疥癣,可与荆芥、薄荷、天麻同用,如驱风膏,(《医垒元戎》)。
此外,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可治瘰疬、梅毒、恶疮。
【用法用量】煎汤,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古籍摘要】
1.《雷公炮炙论》:“治风。引药至于有风疾处。”
2.《开宝本草》:“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癞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
3.《本草纲目》:“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3种毒蛋白:AaT-Ⅰ、AaT-Ⅱ、AaT-Ⅲ,由18种氨基酸组成。并含透明质酸酶,出血毒素等。
2.药理作用:蕲蛇有镇静、催眠及镇痛作用;注射液有显著降压作用;水提物能激活纤溶系统;醇提物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增加炭粒廓清率。
3.临床研究:用蛇蝎散(蕲蛇、全蝎、蜈蚣等份,研末)每天3g,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治愈42例,好转6例(浙江中医杂志,1982,6:273)。
4.不良反应:有蕲蛇制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
附药 金钱白花蛇
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幼蛇干燥体。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干燥。切段用。性能、功效、应用与蕲蛇相似而力较强。煎服,3~4.5g;研粉吞服1~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