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什么 原因、症状、诊断、治疗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7-08-09 21:53:11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涎腺炎症,可发生于一侧,也可发生于双侧。临床表现为腮腺区肿胀,有时突然从腮腺导管口流出稠而有咸味的液体,随之胀痛减轻,甚至消失;持续性腮腺区疼痛、不适,唾液分泌减少,口干、口臭等;进食或看见食物,尤其是酸性食物,唾液分泌量增加,导管排出受阻,即加剧腮腺区的疼痛与肿大,停食后症状又逐渐消失。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引起本病的常见感染细菌是绿色链球菌与肺炎双球菌。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也可能转变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导管排泄功能紊乱,如涎石、异物或瘢痕挛缩,使导管狭窄或阻塞,阻碍涎液排出,涎液滞留引起逆行感染,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是血源性感染、逆行性感染、淋巴源性感染。
仔细检查腮腺局部对诊断本病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进食与腮腺疼痛、肿大的关系;腮腺导管口发红、水肿;挤压腮腺从导管口流出脓性成粘稠分泌物对诊断亦有帮助。X线摄片检查,如导管腔粗细不匀,形似腊肠;有的缩窄变细,甚至消失,末级分支导管扩张,腺泡被破坏,脓腔形成,造影剂成团状聚集,形似针头大或较大的团块状或葡萄状阴影,可帮助诊断。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采用综合疗法,如采用导管内注射抗菌素、造影用碘油;采用超短波、红外线、氦氖激光等物理疗法:如有涎石应先去除涎石,导管狭窄应先扩大导管。一般先药物后考虑手术。
中医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对本病有不同的名称,以发病部位来定名为“发颐”;以发病原因来定名为“汗毒”。中医认为由于伤寒和温病后发汗未尽或疹痘未透,以致余邪热毒未能外达,结聚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结于腮颊所致。又邪毒留滞,脾胃积热,循阳明之络脉上乘,日久热盛肉腐蒸酿而成脓。临床辨证时应先注意与痄腮区别,发颐与痄腮的不同点在于:发颐,病起缓慢,无传染,腮肿化脓会溃烂;痄腮,病起急骤,有传染,多发于儿童,腮肿不化脓。根据发病的深浅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别采用清解余毒、软坚散结、健脾化湿、透脓托毒等法,也可考虑腮肿病部以及导管内塞药治疗。(胡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