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

治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气喘)秘方 打印页面

中华秘方网 www.zhmf5.net    2010-07-03 08:51:34  

15.1 温肾纳气方

【来源】丁甘仁,《新编经验方》

【组成】桂枝6克,茯苓、白术(土炒)各9克,炙甘草4.5克,补骨脂、胡桃肉各9克,熟地15克,山萸肉、附块(制附子)各9克,五味子3克,半夏9克,远志6克,麝香1.5克(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肾纳气,温化痰饮。

【方解】方中补骨脂、胡桃肉有温肾纳气之功;黄、桂、术、甘健脾渗湿、温化痰饮;半夏化痰;熟地、山萸肉补肾阴;附子补命门;五味子敛肾气;沉香降逆气;远志定心神,诸药合用,其效不同凡响。

【主治】素有痰饮、肾气上逆之喘证。

【疗效】屡用屡验,坚持服用,每收良效。

 

15.2 宿喘验方

【来源】董建华,《中医杂志》(6)1990年

【组成】生熟地各12克,山萸肉10克,冬虫夏草5克,紫石英15克,沉香粉0.9克(冲),川芎6克,全蝎3克,五味子6克,杏仁10克,砂仁3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肾填精,纳气归原。

【方解】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失宜,则痰浊匿于体内窠臼,偶有七情之犯,饮食所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则喘发作。若经久频作,终成宿喘之证,导致肺气日益耗损,肺虚而高源化竭,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均造成肾虚精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肾虚失纳,气浮游于上,动则喘甚。虽喘在肺,但其根在肾,治当益肾填精、纳气归原,亦渐向愈。方中冬虫夏草性温,既补肾阳,又益肺阴,配以生熟地、山萸肉以益精填髓,补肾纳气;紫石英质重,起重镇降气而平喘作用,配以温肾纳气,降逆调中之沉香,可纳气归丹田。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喘虽属气机升降失调,但须方中参入川芎、全蝎入血分之药,确能使气道畅通,达到活络解痉之效。宿喘之证,肺肾之气耗散太过,可用少许五味子收敛之。杏仁宣肺利气,此乃肺肾同治之理。另少佐砂仁,醒脾,兼防补肾之剂过于滋腻,助湿生痰。

【主治】宿喘、气急,不能平卧,动则尤甚。

【加减】若新加外感,痰多,加桑白皮、苏子、海浮石等,宣肺化痰,防引动宿喘;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明显,加肉桂、制附片等温肾助阳;倦怠、乏力、动则汗出,加生黄芪、牡蛎以益气固表止汗;喘憋气急,可增入地龙、生蛤壳解痉纳气平喘;大便偏干,数日一行,加酒军、全瓜蒌等,通利大肠而起到宣肺降气之作用。

【疗效】临床用之,疗效颇佳。

 

15.3 止咳平喘汤

【来源】陈少明,《新中医》(2)1984年

【组成】石菖蒲1克,川僵蚕3克,北杏仁、牛蒡子、鱼腥草各15克,马勃、甘草各5克,赤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方解】《临证指南医案》云:“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喘,为邪气壅肺,当以祛邪为主,故方用石菖蒲,性味辛温,功能芳香化湿,开窍宁神。近代药理研究证明有解除肠管平滑肌痉挛作用。川僵蚕性味咸辛平,功能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两药配伍为用,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止喘作用较好。北杏仁宣肺止咳平喘;牛蒡子、马勃疏风清肺利咽;赤芍清热凉血祛瘀;鱼腥草善清肺热、解毒散痈。全方配合,具有宣肺清热、止咳平喘功效。

【主治】各种咳喘。可用于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在肺为实”之证。

【加减】热重酌加紫花地丁、半枝莲、大青叶、连翘、金银花;营分郁滞者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气虚加党参、远志、陈皮;痰多加冬瓜仁,橘红。

【疗效】屡用屡验。临床投之对证,应手奏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心肺同属上焦,心为肺之主。本病反复发作,必累及于心。因此,咳喘缓解时,更进养心法至为必要,方用复脉汤去姜、桂之辛热,加熟枣仁、远志、云茯苓以调理,若脾虚纳少,则清寒滋腻之药在所不用。务必掌握病机,灵活运用,或重于益气健脾,或摄纳肾气,为善后之要务。

 

15.4 温阳化饮方

【来源】邵长荣,《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附子、姜竹茹、葶苈子各9克,细辛3克,五加皮、茯苓各9克,陈胡芦18克,白术9克,米仁根18克,蔓荆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肺化饮,除痰祛湿。

【方解】本病多由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而成,所以久病必虚,又以阴虚为主。祖国医学认为:肺、脾、肾三脏与人体内部水液调节有关,当人体久病,阳气虚弱时,水液就会停留在某一部位,称为“阳虚停饮”。方中附子、细辛、五加皮配合以扶阳温肾;白术、茯苓相合以健脾;姜竹茹,葶苈子祛痰止咳;米仁根、陈胡芦利水消肿;蔓荆子体轻而浮,性上行而宣发,有利于肺气的通降。诸药合用,共奏温肺化饮、降痰祛湿之功。

【主治】阳虚型阻塞性肺气肿。

【疗效】治疗22例,经1个月治疗后,显效3例,好转10例,无明显好转者9例。

【附记】本方不仅能治疗阻塞性肺气肿,而且对慢性支气管炎也有较好的疗效。

 

15.5 保肺汤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

【组成】党参12克,黄芪18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打碎),贝母12克,百部6克,苏子9克,葶苈子4.5克(炒打),前胡9克,桔梗6克,半夏9克,枳壳6克,橘仁9克,山药18克,炙甘草6克,红枣4枚(去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健脾益气,保肺平喘。

【方解】肺气肿以慢性支气管炎为病因者,有多年的咳嗽、咳痰。随着肺气肿的进展,气急的程度不断增加。严冬时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咳痰多呈黏液性,喘促夜重昼轻。舌苔白,脉虚者,属本虚标实之喘嗽,治宜扶正固本、止咳平喘,故方中用参、芪、山药、枣、草健脾益气;麦冬、五味子养阴敛肺;百部、半夏、贝母固肺化痰;苏子、葶苈子降气平喘;前胡、杏仁宣肺止嗽;枳壳、桔梗宽胸理气。坚持服用,有肯定疗效。

【主治】肺气肿、喘促、夜重昼轻、舌苔白、脉虚者。

【疗效】临床屡用,坚持服用,疗效满意。

 

15.6 五白定金片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百合300克,天冬50在,桔梗100克,白芨200克,南沙参、黄连各50克,鱼腥草200克,硇砂3克。

【用法】先将百合研粉,过100目筛。天冬、桔梗、白芨、沙参、黄连、鱼腥草水煎3次,去渣,滤液,文火浓缩成膏状,加入百合粉中搅匀,分成小块,于70℃以下温度干燥研粉,过100目筛。置于搅拌机内,用75%乙醇(将硇砂溶于其中),作炼合剂,制以颗粒,于50℃以下温度干燥,压片,片重0.3克,装入玻璃瓶中备用。每次服4~6片,日服2~3次,常服。

【功用】止咳化痰、润肺滋阴、止血。

【方解】方中百合保肺安神;天冬、沙参养阴润肺;桔梗、硇砂祛痰;白芨止血;黄连、鱼腥草消炎清热。诸药配伍,丝丝入扣,都是针对主要症状而设。药中病机,故用之多效。

【主治】支气管扩张症。

【疗效】长期服用,可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均有良效。

 

15.7 八味止喘散

【来源】程爵棠,《浙江中医学院学报》(3)1990年

【组成】制皂角2条,制杏仁、制半夏、炒苏子、炒莱菔子、炒白芥子各9克,炒五味子6克,细辛3克。

【用法】先依法炮制,即:①制皂角法:将皂角剖开为两边,去子,每孔纳入巴豆1粒后,再将两边皂角合拢为原状,用棉线扎紧,放入童便(以健康儿童的小便为佳)中浸泡一宿后,取出皂角,置于一块新土瓦上,炙令成焦黄色为度,取出冷却,除去巴豆肉不用。将皂角研末备用;②制杏仁、半夏法:将杏仁、半夏放入麻油中煎之,令拆裂为度,分别研末备用;③将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分别炒干,研末;④将细辛、五味子分别研末。制成两种剂型,一是散剂,即分别将上药按剂量称准,再混合研细,过80~100目筛,再研过筛为度,和匀,入瓶收贮备用,勿泄气;一是丸剂,即将散剂用生姜汁、竹茹(各适量)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嘱每晚临睡前,取本散(热喘用丸剂)3~6克,用干柿饼1~2只或白糖裹之,1次入口细嚼,徐徐吞服。服药后切忌饮汤水等一切饮料。每日1次。

【功用】温肺化痰,降逆止喘。

【方解】明·张景岳云:“喘证最为危候,……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临证指南》云:“喘证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盖肺为气之主,性主肃降,肾为气之根,性主纳气。喘非一日,其本多虚,肺失肃降,肾气不纳,终有邪扰,多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不惟虚,不惟实,二者仅孰轻孰重之别矣!治宜温肺化痰,降逆止喘,故方用制皂角,其性善通窍降气,擅祛风痰喘满,妙在经巴豆肉、童便相制,使之可升可降,能行能止,使郁满之气得顺,上逆之气得平,气顺则痰消喘平,故为主药;辅以制半夏配制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功,又有化痰、降气、止喘之力;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合用,其化痰止喘、降气宽中之功尤著;佐五味子益气益肺,纳肾平喘;五味子配细辛其镇咳止喘之功甚著。童便咸寒而监诸制诸药之性,且导热最速,入竹茹、姜汁更助消炎化痰之力。诸药配伍为用,其温肺化痰、降逆止喘作用尤强。

【主治】气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证见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而不得平卧、善太息、胸满、气急声粗或气短声微,或伴水鸡声、唇舌青紫、痰多清稀或泡沫样痰,咯痰较易或不爽,或痰少或干咳无痰。舌淡苔白或少苔,或黄厚腻,脉浮紧而弦,或沉细滑。

【疗效】用本方为主治疗气喘病87例,结果痊愈5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55%。

【附记】一般仅守本方,坚持服用,多能获效或痊愈,若病情或兼证严重者,应随证辅以对症汤剂内服,则奏效尤捷。

临床长期观察,本方屡用效佳,在用药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确为治疗气喘病的有效秘方。

 

15.8 蒌贝定喘汤

【来源】程爵棠,《浙江中医学院学报》(3)1990年

【组成】栝蒌仁、浙贝母、党参、炒白术各9~15克,茯苓12~15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炙紫菀、炙款冬花、杏仁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2剂),日服3~6次。

【功用】益气健脾,温肺化痰,降逆止喘。

【方解】气喘之病,病有缓急,证有虚实,临床所见,虚证之中,气虚十居八九;而实证之中,风寒、痰湿居多。治宜益气健脾,温肺化痰,降逆止喘。方用党参益气健脾,补肺定喘;以白术燥湿健脾,化痰止喘;茯苓渗湿健脾,宁心安神;三药配用,其益气健脾之功尤著,辅以栝蒌仁、浙贝母消炎化痰,尤善止咳平喘;且栝蒌仁兼能通腑,浙贝母降逆,佐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痰,纳肾平喘;紫菀、款冬花润肺化痰,下气平喘;杏仁消痰降逆。诸药配伍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温肺化痰,降逆止喘之功。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于本证尤宜。故用之多效。

【主治】气喘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证属寒证、虚证,或虚寒证者,均可用之。

【加减】若因外感风寒或遇寒冷而诱发者,加炙麻黄6~9克,荆芥9克,甘草6克;外感风寒,郁热在里者,本方去干姜,加炙麻黄3克,生石膏15克,黄芩9克;外寒内饮,本方重用茯苓,加炙麻黄3克,荆芥9克;肾虚失纳加补骨脂,胡桃肉,蛤蚧粉(冲)各9克;病重加黑锡;偏肾阴虚者,本方去干姜,加熟地、山萸肉各9克;脾肾阳虚者,本方去浙贝母,加制附子、肉桂各3~9克;肺阴虚加沙参、麦冬、玉竹各9克;喉中有水鸡声者加炙麻黄6克,射干9克;痰中带血或咯血者,本方去干姜、白术、党参,加生侧柏叶、生地炭、金银花炭各9~15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颇多,疗效显著,有效率在95%以上,一般连服5~10剂即可见效。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用于治疗寒喘、虚喘、或虚寒喘,用之无不立验。本人临证多配服八味止喘散,故奏效尤捷。热喘忌用。

 

15.9 治肺气肿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五爪龙、太子参各30克,白术、云茯苓各15克,甘草5克,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各10克,鹅管石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培土生金,降气降痰。

【主治】肺气肿,哮喘之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

【加减】咳嗽甚者,加百部、紫菀、橘络各10克;喘甚者,加麻黄6克,地龙10克;兼食滞者,加芒果核10克,布渣叶15克。

【疗效】临床屡用,每获良效。

【附记】邓教授还介绍了一张治支气管扩张症方,药用百合30克,百部15克,海蛤壳、白芨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百日咳、久咳、咳唾痰血。功能固肺敛肺,止咳止血。临床验证效佳。此方为上海验方。

 

15.10 胶蛤汤

【来源】董建华,《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

【组成】生地15克,阿胶珠、玄参各10克,川贝母5克,海蛤壳12克,紫菀、款冬花、当归、白芍各10克,丹参12克,丹皮10克,炙甘草6克,蜂蜜1匙(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每日服2次,早、晚饭后1小时服。

【功用】养阴润肺,宁咳化痰,止血。

【主治】支气管扩张,肺阴不足,表现咳嗽、少痰,咯血较多,并有颧红、手足心热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文章来源:http://www.zhmf5.net/mifangdaquan/huxixitong/4230.html
打印纸张:字号选择:超大 带图打印打印此页面 返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