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感冒 咳嗽 痔疮 高血压 颈椎病 风湿 糖尿病 牙痛 祛斑 鼻炎 减肥 丰胸 美白 不孕 长寿 养生
中华秘方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知识

上班族吃速食如何保证健康?

时间:2010-04-08 16:43:56   来源:中华秘方网  作者:www.zhmf5.net

  为什么会患“快餐综合症”呢?

  长期吃快餐,品种单一,营养不全,使舌头失去了敏锐的味觉,表现为咽痛、口臭、口腔溃疡、牙痛、痰多、腹胀、便秘、尿黄以及烦躁多梦等症状。中医认为是饮食不适导致胃肠积滞化热、肝胆不和、心脾生热。

  因此,上班族对待午餐一定要谨慎、重视,不要随便凑合,要丰富食品种类,预防“快餐综合征”。午餐要尽可能多地变换花样,不要为了图省事老是吃一种食物,有条件的可多食富含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A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喝水,可选择一些清热的饮料如绿茶、菊花茶等,预防上火。

  快餐的特点

  1。 高油脂多油炸。

  2。 高盐分口味重。

  3。 高糖分快餐的饮品全都是高糖类制品,无论冷饮热饮都一样,含有大量糖分甜品,加上汽水、雪糕类甜品,更令食物糖分特高。

  4。 大量调味料味浓是快餐的特征,诱人食欲,使人食得快,食得多,是快餐的特色。

  5。 低纤维食物快餐制作过程中尽量选用低纤维食物,令进食速度较快,人们进食过程不用太多的咀嚼动作,入口便可吞下。

  6。 含较多的人工添加剂。

  快餐的坏处

  1。营养供应有欠均衡只注重肉类、糖类及油脂类供应,缺乏了蔬菜、水果、纤维素等。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比较缺乏,所以长期食用快餐会导致营养失衡。

  2。 热量供应过量快餐以油脂及单糖类为主要的能量供应者,是极为浓缩的一类物质,所以人体可能轻易地吸取超过每日所需的能量。而油多如果又是动物性的,就含有太高的饱和脂肪,容易导致胆固醇过高,危害心脏健康。

  3。 盐分供应过多大多数快餐的调味料都是很浓的,含有大量的盐分,对心脑血管及肾脏都无益处,长久食用的话,身体健康肯定受损,只是危害并不明显,所以不为人所重视。

  快餐怎么吃

  快餐是否影响健康还不全在于快餐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选择所进食的食物。只要食物组合选择配合得当,进食快餐并无不可。
为什么会患“快餐综合症”呢?

  长期吃快餐,品种单一,营养不全,使舌头失去了敏锐的味觉,表现为咽痛、口臭、口腔溃疡、牙痛、痰多、腹胀、便秘、尿黄以及烦躁多梦等症状。中医认为是饮食不适导致胃肠积滞化热、肝胆不和、心脾生热。

  因此,上班族对待午餐一定要谨慎、重视,不要随便凑合,要丰富食品种类,预防“快餐综合征”。午餐要尽可能多地变换花样,不要为了图省事老是吃一种食物,有条件的可多食富含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A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多喝水,可选择一些清热的饮料如绿茶、菊花茶等,预防上火。

  快餐的特点

  1。 高油脂多油炸。

  2。 高盐分口味重。

  3。 高糖分快餐的饮品全都是高糖类制品,无论冷饮热饮都一样,含有大量糖分甜品,加上汽水、雪糕类甜品,更令食物糖分特高。

  4。 大量调味料味浓是快餐的特征,诱人食欲,使人食得快,食得多,是快餐的特色。

  5。 低纤维食物快餐制作过程中尽量选用低纤维食物,令进食速度较快,人们进食过程不用太多的咀嚼动作,入口便可吞下。

  6。 含较多的人工添加剂。

  快餐的坏处

  1。营养供应有欠均衡只注重肉类、糖类及油脂类供应,缺乏了蔬菜、水果、纤维素等。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比较缺乏,所以长期食用快餐会导致营养失衡。

  2。 热量供应过量快餐以油脂及单糖类为主要的能量供应者,是极为浓缩的一类物质,所以人体可能轻易地吸取超过每日所需的能量。而油多如果又是动物性的,就含有太高的饱和脂肪,容易导致胆固醇过高,危害心脏健康。

  3。 盐分供应过多大多数快餐的调味料都是很浓的,含有大量的盐分,对心脑血管及肾脏都无益处,长久食用的话,身体健康肯定受损,只是危害并不明显,所以不为人所重视。

  快餐怎么吃

  快餐是否影响健康还不全在于快餐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选择所进食的食物。只要食物组合选择配合得当,进食快餐并无不可。

共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收藏此文 赞一个, 人赞过 打赏一下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支持一下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标签阅读: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上班族吃速食如何保证健康?

>>查看早前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 - 2024 www.zhmf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