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感冒 咳嗽 痔疮 高血压 颈椎病 风湿 糖尿病 牙痛 祛斑 鼻炎 减肥 丰胸 美白 不孕 长寿 养生
中华秘方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偏方大全

竹林寺女科偏方集2

时间:2011-06-12 11:33:13   来源:中华秘方网  作者:www.zhmf5.net
 

第五十七症

胎前感寒

婦人胎前感寒,邪氣衝胎,遍體骨痛,潮熱頭痛。宜用烏藥順氣湯,發散寒邪,其氣自蘇,病即癒。

烏藥順氣湯

烏藥二錢 麻黃五分 甘草二分 陳皮一錢 白芷一錢 僵蠶二錢 枳殼二錢加蔥一根,薑三片,煎服。

第五十八症

胎前中風

婦人胎前中風,牙關緊閉,不知人事。先用通關散吹入鼻中,自然蘇蘇,後用挑風湯治之。

通關散

牙皂一錢細辛三分原麝一分共研細末,吹入鼻內。

挑風湯

白朮一錢 白蘚皮二錢 麻黃五分 杏仁二錢 川芎五分 雲茯苓一錢 甘草二分 當歸二錢 獨活五分 青防風二錢 加大棗、生薑,水煎服。

第五十九症

胎前咽痛

婦人胎前咽痛,此症因因胃中積熱,兼有痰氣。宜防風升麻湯治之。

防風升麻

防風二錢 升麻二錢 桔梗二錢 甘草二分水煎服。

第六十症

胎前發瘧

婦人胎前,寒熱往來,宜用安胎除寒,草果護胎丸治之。

草果護胎丸

草果四兩 黃芩五兩 青皮五錢 檳榔三兩共研細末,米糊為丸,空心開水送下。

第六十一症

胎前漏紅

婦人胎前漏紅,每月應期似行經,人皆作月水,治之不驗。宜服小烏金丸,不一月即效。

小烏金丸

海金砂二兩,鍛防風二兩 茴香二兩 百草霜一兩 真川朴一兩 當歸二兩 蒼朮一兩 側柏葉一兩 僵蠶一兩 川芎一兩共研末,面糊為丸,空心開水送下。

第六十二症

胎前發暈

婦人胎前發暈。此症因血蔭胎,缺少神氣故也。宜用八珍湯,扶養神氣為主治之。

註:蔭:護也。

八珍湯

當歸二錢 白朮一錢 人參一錢 地黃一錢 黃耆二錢 甘草三分 白芍一錢 川芎一錢 加大棗一枚,水煎,不拘時服。

註:黃耆:八珍湯應為茯苓,此另是一方。

第六十三症

胎前作渴

婦人胎前作渴,此症因三焦火旺,血少故也,宜用春澤湯加黃柏,服之見效。

春澤湯

豬苓二錢 桂枝一錢 澤瀉二錢 白朮一錢 茯苓二錢 黨參二錢水煎,溫服。

第六十四症

胎前損身

婦人胎前,三五個月漏紅。起一二日,猶可安胎,如三四日,其胎必損,胎難安矣。用藍石散打下。

藍石散

滑石不拘多少,用蜜、麻油、白滾湯各半盅。調服即下。

第六十五症

子癇

婦人胎前大熱,不知人事,時發時癒,此名子癇。宜用小紫胡湯,退其潮熱,鎮其心神,病即全癒。

柴胡

柴胡二錢 黃芩二錢 半夏二錢 甘草五分 人參五分加薑棗水煎,溫服。

第六十六症

轉胞

婦人胎前小便不通,此症名為轉胞。別人皆用利法,決不臻效。宜用八味丸,小便即通。

八味丸

淮山藥一兩 茯苓一兩 萸肉一兩 澤瀉二兩 制附子一兩 熟地一兩 丹皮二兩 桂心五錢共研細末,用蜜為丸,空心滾水送下。

第六十七症

氣閉

婦人胎前小便不通,此症乃因氣弱,名為氣閉。宜用海金砂丸治之。

海金砂丸

海金砂二兩 豬苓二兩 澤瀉二兩白朮二兩 潼木通一兩 萆薢一兩共研末,米糊為丸,空心清水送下。此方該用車前子,惟因能墮胎,故不用。

第六十八症

胎前精神困倦

婦人胎前,精神困倦,面青內兼風邪,飲食不思,貪睡,宜用四物湯則安。

四物湯

見第十六症。

第六十九症

胎前虛熱

婦人胎前,初受孕時大熱,服涼藥更甚熱,此症胎虛熱故也。宜用四物湯,再加人參、附子各一錢,共水煎服。

四物湯

四物湯,再加人參、附子各一錢,共水煎服

第七十症

胎前盜汗

婦人胎前,出盜汗不止,宜服牡蠣散治之。

牡蠣散

牡蠣二錢 麥冬一錢 甘草二分 麻黃根二分共研末,清湯送下。

第七十一症

胎前脅痛

婦人胎前脅痛,晝夜不安,用茴角散。

茴角散

玄胡索三錢 茴角三錢,即小茴香共研末。每服酒調一匙,忌食煎炒熱物。

第七十二症

胎前痰氣多

婦人胎前,痰氣多者,此症因三焦火勝,故痰氣盛,宜用竹瀝湯,火降則痰消矣。

竹瀝湯

竹瀝水沖,服之能消。


不要忘了,还有下一页哦:)

共4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收藏此文 赞一个, 人赞过 打赏一下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支持一下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标签阅读:竹林寺女科

上一篇:竹林寺女科偏方集1     下一篇:竹林寺女科偏方集3

评论:竹林寺女科偏方集2

>>查看早前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 - 2024 www.zhmf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