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冬虫夏草罗汉果细辛连翘绞股蓝三七厚朴独活花椒马鞭草金钱草狼毒党参续断鱼腥草胖大海
中华秘方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草药大全

石蒜的功效与作用 - 杀虫止痒药

时间:2017-06-28   来源:中华秘方网  作者:www.zhmf5.net

导读:石蒜用鳞茎入药,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鳞茎阔椭圆形,外被紫褐色鳞茎皮。生于山地阴湿处或路边、林缘。挖掘鳞茎洗净,去黑皮,鲜用或晒干。石蒜的功效与作用:消肿、杀虫。

  【中药名石蒜 shisuan

  【别名】一枝箭、水麻、老鸦蒜。

  【拉丁名】Shorttube Lycoris Bulb。

  【来源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 L. Herit.)Herb.的鳞茎。

石蒜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鳞茎阔椭圆形,外被紫褐色鳞茎皮。叶丛生,带形,长14~ 30厘米,宽1~2厘米。花茎在叶前抽出,实心,伞形花序,有花4~6朵;花两性,红色,花被6,2轮,先端向后反卷,雄蕊6,长约为花被的2倍,子房下位,3室。蒴果背裂。花期9~ 10月,果期10~11月。

石蒜图片

  【产地分布】生于山地阴湿处或路边、林缘。分布于河南、陕西及华东、华南、西南各地。

  【采收加工】栽后第2~3年,夏季倒苗后,挖掘鳞茎,小者作种,大者入药。洗净,去黑皮,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干燥鳞茎呈椭圆形或近球形,长4~5厘米,直径2.5~4厘米,顶端残留叶基,长可达3厘米,基部着生多数白色须根。鳞茎表面有2~3层黑棕色的膜质鳞片,内有十多层白色富黏性的肉质鳞叶,着生在短缩的鳞茎盘上,中央部有黄白色的芽。有特殊的蒜味,味辛辣而苦。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有毒。归经暂无。

  功效与作用】消肿、杀虫。杀虫止痒药

  【临床应用】一般外用,内服用量1~3克。外用治淋巴结结核、肿、风湿关节痛、蛇咬伤、水肿、灭蛆、灭鼠。

  【主要成分】含果糖、葡萄糖、蔗糖;石蒜碱、高石蒜碱、伪石蒜碱、雨石蒜碱、去甲雨石蒜碱、去甲高石蒜碱、石蒜伦碱、多花水仙碱、石蒜胺、小星蒜碱、雪花莲胺碱、表雪花莲胺碱、条纹碱、网球花定碱、石蒜西定、石蒜西定醇、对一羟基苯乙酸、O-去甲基石蒜胺、前多花水仙碱和石蒜-R-葡萄甘露聚糖等。有抗肿瘤、抗胆碱酯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神经肌肉接头、平滑肌产生作用,此外还有抗炎作用。

  使用禁忌】体虚,无实邪及孕妇禁服,皮肤破损者禁敷。

  石蒜的选方

  ①治双单蛾:老鸦蒜捣汁,生白酒调服,呕吐而愈。(《神医十全镜》)

  ②治痰火气急:蟑螂花根,洗,焙干为末,糖调,酒下一钱。(《纲目拾遗》)

  ③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鲜石蒜五分至一钱,煎服催吐。(《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水肿:鲜石蒜八个,蓖麻子(去皮)七十至八十粒。共捣烂罨涌泉穴一昼夜,如未愈,再罨一次。(《浙江民间草药》)

  ⑤治疮肿毒:石蒜适量捣烂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便毒诸疮:一枝箭捣烂涂之。若毒太盛者,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愈。(《圣惠方》)

  ⑦治对口初起:老鸦蒜捣烂,隔纸贴之,干则频换。(《周益生家宝方》)

  ⑧洗痔漏:老鸦蒜、鬼莲蓬。捣碎,不拘多少,好酒煎,置瓶内先熏,待半日汤温,倾出洗之,三次。(《纲目拾遗》)

  ⑨治产肠脱下:老鸦蒜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世医得效方》)

  ⑩便毒诸疮。用石蒜捣烂涂搽。毒重者,把石蒜洗净,以生白洒煎服,汗出为好。

  ⑾产肠脱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处。

  ⑿小儿惊风,一叫而绝。用麻线把手心脚心缠住,又在胁下缠一圈,然后以灯火照灼手足心。同时,用石蒜(晒干)、车前子,等分为末,水调匀贴手心。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处以灯火照灼,可使病儿复苏。

共2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收藏此文 赞一个, 人赞过 打赏一下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支持一下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评论:石蒜的功效与作用 - 杀虫止痒药

>>查看早前评论

精彩专题

厚朴的功效与作用 - 化湿药 355
厚朴的功效与作用 - 化湿药
高清

名称: 厚朴 类别: 化湿药 拼音: HOU PO 拉丁: Cortex Magnoliae

三七(田七)的功效与作用 - 止血药 335
三七(田七)的功效与作用 - 止血药
高清

别名:山漆、血参、田七、田三七(因原产广西田阳)、金不换(因其珍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 - 2024 www.zhmf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