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冬虫夏草罗汉果细辛连翘绞股蓝三七厚朴独活花椒马鞭草金钱草狼毒党参续断鱼腥草胖大海
中华秘方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草药大全

燕窝的功效与作用 - 补阴药

时间:2017-06-21   来源:中华秘方网  作者:www.zhmf5.net

导读:燕窝为金丝燕等燕类的巢窝,常在2月、4月、8月间采收,完整者呈不整齐的半月形,凹陷呈兜状,入水则柔软而膨大,气微,味微咸。燕窝的功效与作用:养阴润燥、益气补中。

  【中药名燕窝 yanwo

  【别名燕窝菜、燕蔬菜、燕根。

  【拉丁名】Nidus Collocaliae。

  【来源】雨燕科动物金丝燕Collocalia esculentaL.及同属多种燕类用唾液或唾液与绒羽等混合黏结所筑成的巢窝。

燕窝

  【动物形态】体长约9厘米。嘴暗褐色,形短,稍带弯曲,基部宽阔。背褐黑色,略有光泽;腰部较淡;腹部灰白色或赤褐色。翅长而尖,合翅时,翼端远超过尾端;尾短,尾羽略呈方形。脚极细弱,4趾均向前。

燕窝图片

  【产地分布】多见于热带沿海地区,在岛屿险峻的岩洞深暗处筑巢聚居。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及太平洋各岛屿上。

  【采收加工】2月、4月、8月间采集。金丝燕在每年4月间产卵,产卵前必营筑新巢,此时其喉部黏液腺非常发达,所筑之巢,纯为黏液凝固而成,色白洁净,称为“白燕”;这时如被采去,金丝燕立即第二次筑巢,往往带有一些绒羽,颜色较暗,称为”毛燕”;有时亦可见有血迹,称为“血燕”。

补阴药:燕窝

  【药材性状】完整者呈不整齐的半月形,长6.5~10厘米,宽3~5厘米,凹陷呈兜状。附着于岩石的一面较平,外面微隆起,附着面黏液凝成层排列较整齐,较隆起而细致,呈波状,窝的内部粗糙,呈丝瓜络样。质硬而脆,断面微似角质。散燕窝呈碎渣样或散颗粒状,类白色或黄白色。入水则柔软而膨大。白燕色洁白,偶带少数绒羽;毛燕灰色,内有较多的灰黑色羽毛;血燕则含有赤褐色的血丝。气微,味微咸。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肺经胃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养阴润燥、益气补中。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阴药。

  【古籍摘要】

  ①《物理小识》:.止小便数。 

  ②《本经逢原》:调补虚劳,治咳吐红痰。 

  ③《闽小记》:白色(者)能愈痰疾,红色(者)有益小儿痘疹。 

  ④《本草从新》:大养肺阴,化痰止嗽,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痨瘵之圣药,一切病之由于肺虚,不能清肃下行者,用此皆可治之。开胃气,已痨痢,益小儿痘疹。燕窝脚:能润下,治噎膈甚效。 

  ⑤《岭南杂记》:血燕,能治血痢;白者入梨加冰糖蒸食,能治膈痰。 

  ⑤《食物宜忌》:壮阳益气,和中开胃,添精补髓,润肺,止久泻,消痰涎。 

  ⑦《本草再新》:大补元气,润肺滋阴,治虚劳咳嗽,咯血,吐血,引火归源,滑肠开胃。

  【临床应用】用量3~9克,绢包煎,或蒸服,或入膏剂。用治虚损、肺痨咳嗽、痰喘、咯血、吐血、久痢、久疟、噎隔反胃。

  【主要成分】含蛋白质数种,其氮的分布为:酰胺含氮10.08%、腐黑物含氮6.68%、精氨酸含氮19.35%、胱氨酸含氮3.39%、组氨酸含氮6.220/0、赖氨酸含氮2.46%、单氨含氮50.19%、非氨含氮7.22%。另含氨基己糖及类似粘蛋白的物质。灰分中以钙、磷、钾、硫为多。实验表明,燕窝提取物具有抗病毒、降压和滋补强壮作用。但目前尚未发现燕窝蛋白有特殊营养价值。

  使用禁忌】尚不明确。

  【附方】:

  ①治老年痰喘:秋白梨一个,去心,入燕窝一钱,先用开水泡,再入冰糖一钱蒸熟。每日早晨服下,勿间断。(《文堂集验方》)

  ②治噤口痢:白燕窝二钱,人参四分。水七分,隔汤顿熟,徐徐食之。(《救生苦海》)

  ③治翻胃久吐:服人乳,多吃燕窝。(《纲目拾遗》)

  ④治老年疟疾及久疟,小儿虚疟,胎热:燕窝三钱,冰糖半钱。顿食数次。(《内经类编试效方》)

收藏此文 赞一个, 人赞过 打赏一下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支持一下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评论:燕窝的功效与作用 - 补阴药

>>查看早前评论

精彩专题

厚朴的功效与作用 - 化湿药 355
厚朴的功效与作用 - 化湿药
高清

名称: 厚朴 类别: 化湿药 拼音: HOU PO 拉丁: Cortex Magnoliae

三七(田七)的功效与作用 - 止血药 335
三七(田七)的功效与作用 - 止血药
高清

别名:山漆、血参、田七、田三七(因原产广西田阳)、金不换(因其珍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 - 2024 www.zhmf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