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名医程门雪在上海行医,曾治一长期泄泻病人,投方多次未获效验。病人转而求治名医王仲奇(1881-1945),王氏索阅程氏处方,凝思片刻,题曰:此方可服,再加蛇含石四钱。患者觉得其方已服多剂,再服也未必有效。岂料,加了蛇含石后竟立见功效,久泄至此而愈。程门雪知道后,惊叹不已,深服王氏医术高超。其时程氏已有声名,但他执意停诊欲拜王氏为师,为此还专门托人说项让王氏能一言先容,可惜王氏未允,程氏殊感遗憾。但由此举可以看出程门雪见贤思齐,渴求拜师的情结,确有程门立雪品格。
程门雪拟有一副名联:“徐灵胎目尽五千卷,叶天士学经十七师”,揭示了名医成器的两条重要途径。叶天士先后师从17人而成一代名医之事已经广为人知。有趣的是,沪上名医陈存仁(1908-1990)从年轻时就多方求师,先后拜师恰好也是17人,实在是巧合,成名却是必然。他曾拜丁甘仁、丁仲英、谢利恒等名医学医,又拜丁福保、章太炎、姚公鹤等鸿儒习文,俱是大师级人物,名师出高徒,陈存仁能成名医当在情理之中。
中医自古就有“参师”传统,意谓学医者出徒之后并不急于开业,而是再从名师学习一段时间,此即参师之意。像旧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如秦伯位、章次公、程门雪、陈存仁等都是在毕业后又参师于丁甘仁等名医而后自行开业逐步成器的。滋阴派鼻祖朱丹溪中年以后方专心医学,仅有书本知识,没有临床经验,他为参师,历时5年遍访名师。闻知罗知悌精医,遂往杭州拜师。但罗知悌性情孤傲,隐居于武林山中,将来访的朱丹溪拒之门外十几天而不见。但朱丹溪“志益坚,日恭立于其门,虽大风雨不易,达三月之久”,胜似程门立雪。罗知悌终受感动,收朱氏于门下,悉心传授,朱丹溪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开创了滋阴学派。
虚怀若谷,见贤思齐,凡“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服膺取决”(
孙思邈语),是名医虚心求师的信条。即使是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卓然大家也常常不惜屈身拜师,一如叶天士这,古今都留下许多美谈。
张子和高年拜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六十多岁的时候,患上眼疾,双目羞明肿痛,苦楚万分,自己多方治疗,仍未见效,拖延了三个多月没有治好。于是请眼科医
生姜仲安诊治,姜氏诊察后采用针灸疗法,在眉际、鼻端等穴位投针、排血,三天之内眼疾痊愈。姜仲安的针术,使张子和赞叹不已,他说:“百日之苦,一旦解除。我学医半世,独不懂此法,得从头学起!”于是就拜姜仲安为师,钻研针灸术。其时,张子和已为攻下派开山鼻祖,声名如日中天,而姜氏乃默默无闻之辈,子和不惜屈身拜之为师,足见其虚心求教之殷。
叶天士埋名求师。 清时,某举人进京赶考,途经苏州患病,求叶天士诊视。叶士诊脉良久,曰:“必患消渴病,无药可救,寿不过一月耳,脉象已现。”举人行至镇江,遇金山寺医僧,再求诊之。医僧亦说:“消渴即发,寿不过月。”举人言及叶天士所说“无药可救”语,乞求医僧救之。医僧命其购梨满车,“渴即以梨代茶,饥则蒸梨作膳,约此物食过百斤,既无恙。焉得云无药可救,误人性命耶?”举人拜别,不久果发消渴病,依僧所嘱,以梨为饮食,至期果然病愈。在去叶天士处求诊,叶天士颇为惊异,以为遇到神人。询及乃金山寺医僧所治,大为钦佩。遂“摘牌散徒”,隐姓埋名,着粗衣布杉,前去投拜老僧,求其收为门徒,“日侍左右”。学徒有年,终得医僧真传。
金子久索方求师。金子久(1870-1921),江浙名医,秉性谦和,药方中常有“请某某先生斧正”等语。曾治俞某泄泻困顿,用补火益土之剂不效。后俞某至杭州求治于名医莫尚古先生,服三剂而愈。金子久知后颇为惊异,索取其方观摩,见内有
苁蓉、麻仁等滑润之品,系取“通因通用”之义,乃叹服曰:吾不及莫先生也。后遇此等症,亦仿莫氏之法而获效,慨然谓曰:医之为道,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当轻讥同业。其虚心好学如此。
徐小圃虚心拜师。徐小圃(1887-1961),20世纪30年代即为上海儿科名医,临症用药以寒凉为主。某年夏季,徐小圃的儿子徐伯远患“伤寒病”,身热不退。徐小圃亲为诊治,然病情日进,恶候频见,几濒于危。亲友建议请其道友祝味菊会诊一决。徐小圃叹曰:“我与祝君虽属莫逆之交,但学术观点不同,他擅温阳,人称‘祝
附子’,今儿患热病,祝君来诊,无非温药而已,此犹抱薪救火,我孰忍目睹其自焚耶?”又逾日,徐子奄奄一息。徐小圃乃请祝来家诊视。祝处方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味就是
附子。徐小圃即闭门入寝,以待不幸。次晨,徐子身热渐退,且可喂食米汤,后安然入睡,与昨日已判若两人。
徐子康复,徐小圃百感交集,乃曰:“速将我‘儿科专家’招牌取下来,我连自己儿子都看不好,哪里还够资格,我要拜祝兄为师,苦学三年。”意颇坚决,亲自登门执弟子礼。祝味菊即惊又敬,扶之上座曰:“你我道中莫逆之交,各有片面之见,兄今如此,令人敬佩。若对我有兴趣,今后与兄切磋,取长补短。如蒙垂青,待令郎长大后可随我学医。”后徐小圃二子伯远、仲才果随祝氏学医。徐小圃至此也一改故辙,由主“清”到主“温”。按徐氏当时名声已著,犹能虚心服膺求教,一改医风,令人钦佩。
施今墨乔装学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善采百家之长,不断充实自己,听说上海名医丁甘仁学术造诣很深他曾乔装病人,多次前往丁氏诊所,仔细观察丁氏诊病过程,很受启发,认为丁甘仁理、法、方、药运用规范,医案很有参考价值,他在自办的华北国医学院里,就以丁甘仁医案为教材,亲自教授。
“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这句名诗道出了做学问、学技艺要多方从师的道理,名医的成长历程也验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