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支持一下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火罐疗法只有遵循中医理论,直接在经络学说指导下,才会取得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效果。因此,经络学、腧穴学、脏腑学和针灸学是火罐疗法的基础理论学科。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除有四肢百骸,脏腑器官外,还存在密布全身上下、内外、多处、多条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相联通路,是一个完整的精密的经络系统。
经络与腧穴的概念,是经过先人们无数次的实践和验症,长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过程,而升华形成的。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专门论述了经脉循行和疾病的关系,说明在三千多年前已经有了经络学的雏型。在此基础上,后世又有了相当多的发展和补充。《黄帝内经》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指出,经络能贯串上下,沟通里外,燮变阴阳,运行气血。《灵枢·经脉》日:“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还详细地论述了气血在经脉内外流行及对人体的营卫状况。汉时期形成的《难经》对经脉长度和循行规律,十五张脉的作用,十二经气血的表现以及厅经八脉的内容、起止、循行、作用、病候等,论述已相当完备。此后,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多种专著及图表,对经络、腧穴考症其详,论理透彻,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医务界作了前人无可比拟的大量工作,使经络学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经络有经脉下络脉之分,经脉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络脉有十五大络,浮络,孙络等。经络既是经气流通之路,又是邪正交争之处。因此,经络学是火罐疗法的明理、取法、治则、手法的指针。宋·朱肱日:“治病不识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开始,古人总是将经络与腧穴相提并论,《黄帝内经》除了论述了经络,也论及了腧穴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为腧穴学奠定了基础。后世,《难经》又提出了八会穴,并阐发了俞募穴、原穴、五腧穴等。晋·皇甫谧所编纂的《针灸甲乙经》对穴各、位置、主治、配伍、取法、手法、禁忌等都有全面而详细的论述。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大量专著,并多有重新厘定,修正谬误之举,同时期还出现了绘画、铸型等教具,使腧穴学更加系统,更加规范。至清代即已整理出361个穴位。新中国成立后,与经络学一起,随着针灸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对腧穴的作用、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和验证,又发现了一些有效腧穴,腧穴的内容更加充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人体腧穴大体可分为经穴(361个)、奇穴《千余个》和阿是穴三大类。
经络、腧穴归属于脏腑,受五脏六腑统辖,又作用于五脏六腑。一般讲,一条经脉隶属于某一脏腑,腧穴又各归某一条经络,内脏有病时便可在其相应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如《素问·缪刺论》日:“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可见经穴可以致病,但是,在相应穴位上或针或灸或推拿,或施以火罐,通过经络,也是可以治病的。
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保健过程中使用火罐时,不可能都按着中医理论去辨证论治,也难以做到理、法、方、罐环环相扣,可是,如果有目的接触有关经络学、腧穴学等方面的知识,使火罐疗法的疗效更为显著是无疑的。
Copyright © 2008 - 2024 www.zhmf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