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感冒 咳嗽 痔疮 高血压 颈椎病 风湿 糖尿病 牙痛 祛斑 鼻炎 减肥 丰胸 美白 不孕 长寿 养生
中华秘方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古今医案

震腹法治疗糖尿病初探

时间:2012-10-13 21:51:49   来源:中华秘方网  作者:www.zhmf5.net

    震腹法也叫手掌震腹法,是古代导引手法之一,创立于唐代,它是在弹指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唯按摩术由来已久,它是人类本能的反应,在肢体碰伤后老幼皆知,用按摩消除疼痛。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专职的按摩师,名叫俞跗,他精通“(趼)引、案抚之术”。成书于战国的《素问·奇病论》记载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何病?”岐伯曰:“病名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药不能独治也。”肝气不舒息积胁下,光用药治不好,必先用导引法以行其气,再开方药才能治好。《灵枢·病传篇》,黄帝曰:“余受九针给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慰、刺、炳饮药之一者。可独守也,将尽引之乎。”导引的作用是行气,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导引图以及华佗创立的“五禽戏”,都是导引在养生治疗中的应用。古之医者,依居之虚实,来选择按摩和针刺。《素问.离合真邪论》记载了为“虚者补之”,所施的精彩的按摩手法。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歧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先按摩促使气血舒通,经络通畅,未针先达到,“外引其门,以必其神”。按摩手法到位,再施以针刺,可以大大提高疗效。

    唐代有一本导引书,记载了三十六导七十二引,其中的七十二引可治疗消渴病,也就是当今最常见的疾病“糖尿病”。

    震腹法又称哆嗦法、抖动法。震腹法的原理,来自先天八卦的震波,先天八卦的波型是正余弦波,也称S波,后天八卦的波型是碰撞波,也称布郎氏波,震腹时在神阙部位,不停的上下有规律的震荡,极易和正余波形成共震,以调整脏腑功能,祛除疾病,所以称这种手法为后天返先天法。

    震腹的部位法定神阙穴,施术者用右手或左手,手掌劳宫穴对准神阙行均匀重力相同,行上下不停的震颤手法。每次10~15分钟,或15~30分钟。神阙穴是人从胎儿开始到分娩时形成的通道,它一直担负着养育胎儿的重任,胎儿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是通过神阙这条神道供给,胎儿降生后神阙永远关闭,但它仍关系着人之生命,在危重病人抢救时,常常还要动用神阙起死回生。如疟疾的治疗、腹泻久治不愈、口疮的引火归原、防晕车等都还要用神阙,故震腹法选用神阙下手,这是“道法自然”。

    震腹法施术前,大夫也要先练习手法,才能上岗。劳宫对准神阙,大夫先要凝神屏心,神安才会心静,“手如握虎,如待贵人”。练震腹至少要练1个月,手震颤时才会稳重,不然会出现时快时慢、时轻时重,甚至震颤中断。震腹一般定20~30分钟,共振使作用在患者身上,加上肌肉的摩擦,挤压患者体内阴阳、气血经络、脏腑,得到全面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加快,会感到下丹田发热、出汗、肠鸣、尿多、矢气、排便等,这都是震腹的正常反应。震腹水平的高低,看你每秒能上下震多少次,一般水平的每秒震腹2~3次,中等水平每秒震4~6次,高水平的每秒震10~15次。超过10次,你的手感、遥感就会产生,震腹就进入高境界。在震腹的基础上,再点揉脾经胃经一些相应穴位。

采用震腹法治疗糖尿病的病例观察。
1.高某某,男,55岁,身体较胖,行走气喘,每日用胰岛素治疗近10年,血糖15~20,经推拿及震腹,并嘱其对胰岛素的用量逐渐减少。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血糖降低至Ⅱ以下,胰岛素用量减少到50%,并且行走有力,精神焕发。

2.谢某某,男,68岁。每日用胰岛素50单位,历时大约30年,血糖高达20,并伴有末梢神经炎,小腿皮肤熏黑色,双足感觉减退,经推拿、震腹治疗两周后,令患者开始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胰岛素用量减少了60%,血糖降到11,小腿皮肤恢复到正常,足部感觉完全恢复。

    震腹手法除了治疗糖尿病以外,还可治疗便秘、闭经、痛经、妇女内分泌失调。
    如周某某,女,35岁,因和丈夫吵架,导致闭经一年余未来月经,经过内服中药治疗近9个月,仍然未来月经,并且脾气烦躁易怒,听说震腹可以调理,就找我试治。经过每日震腹治疗1次,1周后月经来潮,为巩固疗效,又连续治疗1个月,月经恢复到正常。

收藏此文 赞一个, 人赞过 打赏一下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支持一下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评论:震腹法治疗糖尿病初探

>>查看早前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 - 2024 www.zhmf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