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阳两虚型 阴阳两虚型的病人也尤为多见,此类病症以女性发病为主,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出现阴阳两虚的病人病情则更为复杂,属于疑难杂症,老年期综合症的范围。阴阳两虚如果不好好医治,往往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临床上患肾功能衰竭,
大都是肾阴阳两虚所造成的。
阴阳两虚患者的病症既综合了阴虚发病的一面,又综合了阳虚发病的一面,两种症状兼有。这种病症在治疗上既不能单独治阴,又不能单独治阳,必须同时治疗。补阴兼补阳,降火兼驱寒。阴阳同治,疗效非常满意,否则其反。
阴阳两虚的患者既出现阴虚生火的症状又兼有阳虚生寒的症状。滋阴降火药物大都寒凉,温中散寒药物大都温热。单滋阴降火则阳虚更甚,只补阳散寒则虚火更凶。滋阴降火、补肾壮阳,双管齐下,阴阳才能平衡,病人继而康复。所以,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即保持和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阴阳两虚的治疗用药看起来有点矛盾,药物性质上看起来有冲突,因此这个问题要用中药的归经原理来解释。中医的祖先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中药都有各自的归经,即补肾药入
肾经,治肝药入
肝经,补脾药入
脾经,治心药入
心经,治肺药入
肺经。药物按性质各走其道,各得其所。各种药发挥各自的作用,解决各自的矛盾。
阴阳两虚型的病人通常所表现的症状:既怕热,又怕冷;上实下虚;一天当中,早晚怕冷,中午怕热,天气晴朗怕热,天阴下雨怕冷;一年四季中冬春季怕冷,夏秋季怕热。既有内火,又有外寒;既有炎症,又有寒湿。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上焦潮热
多汗,下焦虚寒怕冷;上焦炎症大,下焦湿寒重。既口苦咽干,又肢软乏力;既潮热心烦,又虚寒带下。病人常有头晕、头重、头胀、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健忘、心烦失眠、心慌气短、心悸等,病人还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脾虚胃弱、消化力差、食欲不振、胃部炎症大、胃糜烂溃疡、便溏、溃疡性肠炎等,亦会出现虚肿体质、四肢浮肿、脂肪肝、大肚病、妇科诸病等多种病症。
阴阳两虚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养血安神,补肾壮阳,温中散寒。
处方
知柏地黄汤+桂附地黄汤+三黄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健脾丸+保和丸+平胃散+香砂养胃丸+龙胆泻肝汤+附子理中丸
知母 柴胡 苍术 党参
黄柏 龙胆草 扁豆 黄芪
生地 栀子 薏仁 木香
山药 生地
砂仁 枣仁
山茱萸
车前子 肉蔻 远志
丹皮
木通 陈皮 茯神 泽泻 黄连 山楂 龙眼肉
茯苓
黄芩 神曲 当归
附子 川穹 萝卜籽 白芍
肉桂 丹参 麦芽 白术
杜仲 赤芍 鸡内金 甘草
牛膝 大黄 干姜 半夏 桂枝 枳实 厚朴 (四)肝气不和型 内因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是每个人的七种情绪。
喜则气缓(伤身),怒则气上(伤肝),悲则气消(伤肺),恐则气下(伤肾),思者伤脾,忧者伤心,惊者伤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科病的发病机理与七情有直接关系,七情当中尤以怒致病的患者更为突出。
怒则气上。气大伤肝,肝主情志。肝属木,木有自由伸展之性,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当人们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时,就会导致生气。思想上,精神上长期受到压抑就会导致肝的情志不畅,气机不能畅达,引起气滞,从而导致气血不能畅通。轻者引起肝气不和,肝气不舒,重者肝气郁结,危及生命。
如人与人之间闹矛盾,结怨结仇,打骂争斗,夫妻之间不和谐,经济上贫困,事业上受挫折等都会导致心情不愉快。时间久了,会心情不畅,导致气逆气结,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
本人在近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气导致内科病的患者在总发病率人群中占有50%的份额。也就是说每两个内科病患者就有一个的病因是因为情志不舒。可是这些由气所导致的内科疾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人体各个脏器的虚证,仪器也无从查出。很多患者因为身体不舒服做仪器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而到我处一经切脉,却能诊出很多毛病。仪器不是万能的,它只能检查出人体器官有形的病变。有很多患者过于相信仪器,自觉身体不舒,就做人体全面检查,甚至有些医生也一味的靠仪器指标来做诊断。仪器虽然很科学,但不是全面的科学。
不要忘了哦,还有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