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电针
扶突、
人迎等某些穴位,注意不可进针太深或电刺激量过大,否则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应或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脉率和血压下降,心脏出现期外收缩,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一系列症候。如出现这种现象,须立即将针退出或减轻刺激量,一般情况下病人可很快恢复。
(十)、重视电针治疗三要素。决定电针效应的有三个要素:1、机体的失衡状态:从大量的实验材料来看,电针的效应是机体原有内在调节功能被激发加强而致,所以必须在失衡的状态,也就是在疾病的*存在下才能发挥效果。2、选择适宜的穴位:穴位是有相对特异性的,因此有效穴位的选择也是决定电针效应的必要条件。3、选择合适的电针参数:前面已经讨论,不同类型的电针参数,对机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电针仪的参数是否适于病者的病情,也是决定效应的重要因素。此外病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病情与情况,病人的心理状态与情绪,也可对电针效应发生影响,临床应用时均注意。以上这些,对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穴位注射法禁忌
穴位注射法,包括水针和气针,是将小剂量药液或消毒空气注入穴位,通过机械刺激与药物的化学作用的综合效应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穴位刺激法。本法最早开展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时系将无药理作用的某些液体注射于穴位,并收到预期的效果,以后又将注射物扩展到生理盐水和小剂量药物以及经过消毒的气体等,注射部位亦从穴位扩大到周围神经部位和体表病理部位,疗效均较满意。近二十年来,在对穴位注射的适应症有较大的开拓的同时,对其副作用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临床上要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一)、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因注入的药物和剂量的不同,注射后局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酸胀感,4~8h内患部有轻度不适,有时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一天。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有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特别是不能用过期药物作为穴位注射。如有用过期限的卡介苗作穴位注射,结果发生三例寒性脓肿,5年后随访,其中一例留有左下肢肌肉萎缩,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跟腱反射减弱等后遗症,致患者在劳动时感左下肢疼痛,并出现间歇性跛行。对肢端坏死患者进行了10年后随访,留有左小腿及左脚发育不良,左下肢较右下肢短缩1cm,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后遗症,致患者出现轻度跛行及轻度间歇性跛行。
(三)、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按操作规程谨慎使用。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硫酸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必须先做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如氯丙嗪等,使用应谨慎。某些中草药制剂如
柴胡注射液、复方
当归注射液等,有时也可能过敏或其它反应,注射时应注意。值得一提的是,对小儿患者和成年人的某些穴位如
合谷等,要慎用或避免使用以下药物:安乃近、复方奎宁、醋酸可的松、维生素B1、安替比林、吗啡、度冷丁、异丙嗪等。特别是前二者。主要与这些药物刺激性较大有关。即如必须应用,可用小剂量或稀释后再用。但是,不可用于小儿的
合谷等穴应用,临床已发现,往往仅穴位注射0.1~0.2ml,就可造成手部肌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