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注
感冒 咳嗽 痔疮 高血压 颈椎病 风湿 糖尿病 牙痛 祛斑 鼻炎 减肥 丰胸 美白 不孕 长寿 养生
中华秘方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方剂

用中医来分析心脏神经官能症论治的法则

时间:2017-04-12 16:06:11   来源:中华秘方网  作者:www.zhmf5.net

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类疾患,它以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焦虑等为主要症状,伴有失眠、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低热等,归属于中医胸痹、心悸、怔忡、郁证等范畴。多见于中青年,特别是更年期女性尤为多见。西医多以排除法或归纳法来拟定心脏神经官能症,多数病人是经各项检查并服用西药之后来请中医治疗的,中医一旦接手,就要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来分析,来治疗。

用中医来分析心脏神经官能症论治的法则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阴阳气血不足为本,痰饮、气滞、血瘀为标。病在心,而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常用调心神、疏肝郁、化痰饮,滋补心肾等方法调治之。本文试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为主,谈谈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

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 瓜蒌一枚(15~30克),薤白半升(15~30克),半夏半升(15~30克),白酒一斗(30~50毫升)。

功效: 宽胸理气,燥湿祛痰。

主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出现胸闷、气短,舌苔白腻者。

体会: 瓜蒌薤白剂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常用方剂。如果把白酒除外,此方仅有三味药物。汉代的白酒是现在所饮用的黄酒。这个方子对解除胸闷、憋气之苦,见效很快。瓜蒌辛润,是宽胸理气是要药,可以使人有“内洞”之感,“内洞”就是畅快、舒服。薤白虽为小菜,但其功效非同一般,其气味辛温,最能通胸中之阳,透彻胸背,是解除胸背闷痛之主药。半夏为燥湿健脾常用药。三味合用,对痰湿阻滞之胸阳不振,具有豁痰理气、通阳降逆之效。若有恶风之症,可与桂枝汤共服之。

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 枣仁二升(30克),甘草一两(10克),知母二两(10克),茯苓二两(15~30克),川芎二两(10~15克)。

功效: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之失眠、心烦等,以脉细数为见证。

体会: 《金匮要略》云:“虚劳虚烦不得眠,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可谓辨病之方,不论何种证候,皆可用之。但以阴虚内热夹瘀者为好,故一般脉细数与舌质有瘀点为切入点。疗效的关键是酸枣仁的用量。酸枣仁安五脏之神,非专于心脏。余初用此方,效不如期,后看到刘惠民(曾多次为毛泽东主席治病)医案,他道:“酸枣仁不仅是治疗失眠不寐之要药,且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神。”并一再强调用药之巧在于量,一般成人用量为30克,多可达75~90克。如果用不好这味药,此方就会失去效应。

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四两(30克),生姜3两(10克),人参二两(10克),桂枝三两(10克),生地一斤(40~60克),阿胶二两(15克),麻仁半升(10~15克),大枣30枚(擘),清酒七升(50毫升)。

功效: 气血双补,调理阴阳。

主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之心律不齐,脉结代者。

体会: 《伤寒论》17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结代脉多出现于器质性心脏病,但亦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者。此方着眼于气阴两虚而夹瘀者,对于此证伴心律不齐者,是首选方。用好的节点在于不减药,不改变主药用量,即炙甘草生地大枣用量要大,不随意删去麻仁,但可加入酸枣仁,以安神定志。人参随其体质而用,气阴两虚用太子参西洋参,单纯气虚用党参,气虚夹寒用红参,寒甚可用高丽参。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组成: 甘草三两(30克),小麦一升(30克),大枣10枚(擘)。

功效: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之抑郁、焦虑症。常有情绪不稳定之状态,脉多细数,舌苔少津。

体会: 《金匮要略》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此方安神缓急作用明显。小麦、大枣虽为食物,但与甘草配伍,确有显著镇静、催眠效应。据研究,甘麦大枣汤可缓解睡眠时的精神紧张,减低大脑兴奋而易于进入睡眠状态。现在所用之解郁丸就是逍遥丸与甘麦大枣汤的复合剂。此方虽简,但应用范围极广,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癫痫、小儿多动症、抑郁症、癔症等。

共2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收藏此文 赞一个, 人赞过 打赏一下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支持一下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评论:用中医来分析心脏神经官能症论治的法则

>>查看早前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联系我们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Copyright © 2008 - 2024 www.zhmf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