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支持一下
- 手机扫码打赏如下:(不管多少,都会给我们更大的动力!)
-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我们曾经被白衣使者大爱无疆的故事感动,也曾经被医学大师跌宕传奇的从医经历吸引;我们分享着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医学贡献,也品尝着他们得来不易的研究成果。走近他们,你也许还能收获更多。
听医之精,品医之诚,读医之魂…… 《名医大家》为你陆续讲述15个真实的名医故事。吴孟超、郭迪、张涤生、陈灏珠、裘沛然、汤钊猷、王振义、顾玉东、颜德馨、王正敏、戴尅戎、邱蔚六、沈自尹……这些名家为人类医学事业画出一笔笔浓墨重彩的印记,也描绘了各自独特的人生曲线。
今天《名医大家》的主角是国医大师颜德馨。
一位少年,奉命学医,为医典古奥艰深所累,囫囵吞枣,心不在焉。
最后收服他的,不是父亲的训斥与私塾先生的戒尺,而是两次目击事件:
一位农民,在他家门口被车子轧伤,大量出血,父亲在他的伤口上敷上一把“铁扇散”,血顿时止住了。另一位病人,背上生了一个高高隆起的“阴疽”,病人高烧不退,痛苦万分。父亲为他施行“火针”,即用一种带有棱角的针烧红后直刺患处。随着脓水大量外流,其苦顿失,烧退炎消。
他被父亲的神奇医术迷住了,少年开始立志学医,从此,一生不曾改变,他就是颜德馨。
然而他并不知道,从他选择做中医的那一天起,他就伴随着这个行业整体性的不可逆转的百年衰落史。从此,他的人生,就站在与时代大势相逆的方向。百年中医悲欣交集,几起几落。他是水中战将,以身挽水,逆流而上。
“与其说中医治病,不如说中医治人”
1920年,颜德馨出生在江苏省丹阳县。受父亲影响,他7岁开始便学习儒家经典,书法作文。12岁时便能背诵《内经》、《伤寒》等典籍,并随父侍诊抄方,捻制方药。他还记得自己的父亲将诊室取名“餐芝轩”。“餐芝轩”外面的天井里种了一盆硕大的荷花,四季风景,沁人心脾。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病人,父亲永远和颜悦色,轻言细语。这样的态度给了病人巨大的安慰和鼓励。父亲后来得了一个外号叫“颜善人”。
从那时开始,颜德馨便明白,中医与其说是在治病,不如说是在治人,医者首先必须尊重人、关心人。望闻问切,耐心细致,看似是在看病,实为医生和病人相互交流。这就少年时期的颜德馨对中医的启蒙认知。
1935年,16岁的他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在长达2年的实习期,他和同学们一起跑遍了沪上名医的诊所,临证抄方,汲取各家之长。正是这样的刻苦奠定了他善任内外大小方脉的基础。
20世纪初,西学东渐,现代医学携带着某些领域内的突破性药物、技术和资本之力横扫中华,中医的地位岌岌可危。1939年,颜德馨从学校顺利毕业。但那时的上海,已无处容下中医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容与潇洒。此外,当时的中医若想要从业必须经历严格的考试审查制度,而这也使得中医从业队伍迅速萎缩。据颜德馨回忆,当时班中的48位同学,毕业后从医的仅有两三人。
为了继续中医之路,他在兰心戏院旁的普缘堂做了十年善堂医:由民间慈善机构出资,免费施诊给药,给底层民众解除苦疾。也就是在这里,他悟出了中医的根——老百姓需要简便效廉的中医,草根医与草根百姓气息相通。不过,父亲留给他的同春堂国药号最终还是在西药的大举进攻与药商的囤积居奇下败落。1949年,他不得不挈妇将雏返回故乡。
“要让中医站住脚,就得拿出真本事”
热爱中医的颜德馨在1950年重返上海,恢复应诊。1956年6月,他被调到了上海铁路医院,这是一所综合性的西医医院。当时,院内的中医包括自己在内才只有3个人。这时,颜德馨意识到,中医在综合性医院想要站住脚,必须拿出真本事。
有一件事让颜德馨记忆犹新。当年医院病房来了三位肺胧疡纤维化穿孔的危急病人。全院的西医内科都对这三位病人束手无策,只好转到外科等待做肺切除手术。颜德馨力排众议,争取到了这些病人。他用鱼腥草和金荞麦为病人解毒排脓,祛痰止咳,用海藻昆布软坚散结,三天后病人痊愈了。医院放射科拍的片子显示,肺部脓血已被吸收,纤维化空洞愈合。靠这样的实战成绩,颜德馨为他的团队获得了组建中医科的机会。
就这样,3位中医师、2位针灸师、1位推拿师组成了铁路医院的中医科。为建药房,他把自家同春堂药店的所有器材悉数捐出。60年代,血液病盛行。当年的颜德馨大胆使用雄黄,对患者进行分型治疗,转不治为可治。他提出的中医对白血病诊断治疗的总体思路,至今仍为中医学院的教材所选用。
与临床齐头并进的还有科研。1980年,颜德馨在中医科率先建立了铁路中医系统中第一个中医实验室,从事瘀血与衰老的科学研究。1989年,“瘀血与衰老的关系——衡法II号抗衰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1990年,占地4000多平方米,5层楼的上海铁路中医技术中心大楼落成。综合性医院里有了一座独立的中医楼,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中医病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内外科大小方脉全科病房。
“中医不是辅助,同样能治急症重症”
也许越是珍贵的东西,就越要经受考验。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中医却因其“过于便宜”而又一次走向没落。综合性医院里的中医科全面萎缩,综合性中医医院则已蜕变成“现代型中医”,即大量使用西医诊疗手段。中医日益远离重大急症危症的医疗主战场,甚至弱化成为预防、保健、康复的代名词,这让颜德馨百思不得其解。
“谁说中医只能看关节痛、只会开膏方?中医不是辅助,我们不能先把自己的定位定错了,中医先要自己相信自己。”颜德馨动情地说到。如果中医自我放弃,认为自己的本领看不好病,只把中医当做西医的辅助疗法,久而久之,病人也就会对中医丧失信心。颜德馨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应邀去其他医院的会诊。当时患者情况很危急,治疗方案不够明确,患者同时用着内服、外用的西药多达21种。颜德馨在做了看舌苔、把脉等细致诊疗后果断地提出将所有的西药全部停掉,改用中药桂枝汤进行治疗。结果,三副药之后,患者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了。
以现代眼光看来,传统中医的诊治方法似乎总透着几分说不清的玄妙。然而,蕴藏在这些难以用公式推导证明的望闻问切、气血阴阳里的,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西医在治疗中的优势。”颜德馨说道。因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应该并重,互相尊重、互相吸收、互相合作。
“对中医发展有好处的事,我都去做”
前几年,颜德馨亲历了一件让他感到悲凉的事情。那时,有一位香港老板想建一所中医医院,提倡传统的纯中医。这位老板派人在上海、广东、北京转了一大圈,遍访各大中医医院,最后却失望而归。因为他得到的报告是:现在已经没有纯中医了。更让颜德馨感到伤心的是,一些高学历中医师竟然不会望、闻、问、切。在一次职称评审中,颜德馨发现一些中医博士竟然不懂四诊八纲,不懂辨证论治,只在实验室里度过了3年的求学生涯。
痛感于中医教育的诸多痼疾,颜德馨在同济大学创办了“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班”,并邀请了邓铁涛、路志正、张琪、朱良春、任继学等多位国医大师加盟,按照传统跟师与强化集训的方式,培养有潜质的中医学术技术带头人。1999年12月,颜德馨在行医六十周年之际,捐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稿酬和学术成果奖励共计20万元人民币,设立“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优秀中医药人才,鼓励科研创新;2005年5月,该基金会增资扩展为“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旨在进一步继承发扬祖国传统中医、中药特色,鼓励青年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支持中医科研,促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
2009年5月,颜德馨获得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首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
当谈起这一充满光环的荣耀时,颜德馨处之泰然。他说:“我活了90岁,至少工作了70年,工作就是我的生命。如今我退休至少20年了,但我完全是退而不休,办基金会、办大师班、办中医院,只要是对中医发展有好处的事情,我都积极去做,因为中医就是我活下去的全部支撑。”
主持人:崔颖《新闻晨报》健康周刊主笔
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时追悔莫及。人人都知道健康第一,却未必个个都能恪守准则。星期天,我们留出片刻闲暇,一起去体会一段优质的生活状态吧。来啊,健康的滋味真惬意!
Copyright © 2008 - 2024 www.zhmf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秘方网 版权所有